文章解析

xiàng
miào

朝代:明作者:曾棨浏览量:3
bǎi
zhàn
xiū
lùn
gài
shì
gōng
hóng
鸿
mén
yàn
kōng
kāng
kǎi
dēng
xià
chǔ
xiāo
chén
zhōng
shī
湿
qiáng
qiū
xiǎn
shuāng
hán
lǎo
shù
yáng
hóng
yīng
hún
ruò
dào
péng
chéng
rěn
tīng
gāo
tái
chàng
fēng

译文

历经上百次征战,不必再谈论那盖世的功业,鸿门宴结束后,称霸天下的宏图就成了泡影。在孤灯下,虞姬慷慨悲歌,楚国的基业在一把大火中走向衰落。露水打湿了古老的墙壁,秋天的苔藓呈现出碧绿色,寒霜覆盖着老树,夕阳映照出红色的光影。英雄的魂魄如果来到彭城的路上,怎忍心听到高台上唱起《大风歌》。

逐句剖析

"百战休论盖世功":历经上百次征战,不必再谈论那盖世的功业,

"鸿门宴罢霸图空":鸿门宴结束后,称霸天下的宏图就成了泡影。

"虞歌慷慨孤灯下":在孤灯下,虞姬慷慨悲歌,

"楚业消沉一炬中":楚国的基业在一把大火中走向衰落。

"露湿古墙秋藓碧":露水打湿了古老的墙壁,秋天的苔藓呈现出碧绿色,

"霜含老树夕阳红":寒霜覆盖着老树,夕阳映照出红色的光影。

"英魂若到彭城路":英雄的魂魄如果来到彭城的路上,

"忍听高台唱《大风》":怎忍心听到高台上唱起《大风歌》。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项羽庙》是明代诗人曾棨创作的七言律诗。此诗开篇即对项羽的“盖世功”作出冷静评判,继而通过鸿门宴、虞姬悲歌、楚宫被焚等历史场景,勾勒出项羽霸业由盛转衰的轨迹;后两联以项羽庙的秋景作结,古墙秋藓、老树夕阳的萧瑟之景,与“忍听高台唱《大风》”的抒情相结合,既展现了历史的沧桑感,又暗含对项羽悲剧命运的叹惋。全诗以史入诗,情景交融,用客观的笔触再现了项羽的一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代文学家、书法家

曾棨(1372~1432),明代文学家、书法家。字子棨,又作子启,号西墅,永丰(今属江西)人。永乐二年进士,授修撰。明成祖爱其才,累扈从北征。洪熙元年,升左春坊大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进少詹事,入值文渊阁,预修《三朝实录》。而后再扈北巡,三次主考会试。七年卒于官,赠礼部左侍郎,谥襄敏。曾棨是明前期台阁体的重要作者,诗文均有时名,平生所作诗文甚多,内容以“推明义理,纪述功德”为主,所作流畅洁雅,不滞不碍。其文思敏捷,馆阁中大著作,自解缙之后,多出于其手。工书法,以草书为精。著有《曾棨集》《巢睫集》《西墅集》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百战休论盖世功,鸿门宴罢霸图空”句中“百战”概括了项羽征战的一生,“休论盖世功”则打破了对其功绩的盲目推崇,透出冷静的历史观。鸿门宴本是项羽铲除刘邦的关键契机,然而他的优柔寡断让机会错失,“罢”字点明事件的结束,“霸图空”则直接点出此后其霸业走向覆灭的结局,两句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项羽命运的转折点。​“虞歌慷慨孤灯下,楚业消沉一炬中”句中“虞歌慷慨”描绘了垓下之围时,虞姬与项羽作别时的悲怆场景,“孤灯”更添凄凉氛围,将个人情感与历史命运紧密相连;“楚业消沉一炬中”则指向项羽兵败后楚宫被焚的史实,“一炬”不仅是物理上的毁灭,更象征着项羽苦心经营的霸业彻底化为灰烬,两句形成鲜明的情感冲击,凸显了悲剧的沉重感。​“露湿古墙秋藓碧,霜含老树夕阳红”句中“露湿古墙”“秋藓碧”勾勒出庙宇的荒凉,露水、青苔等意象渲染出时光流逝的沧桑感;“霜含老树”“夕阳红”则以夕阳的暖色与老树、寒霜的冷意交织,形成视觉上的对比,既写出了庙宇的萧索,又暗含着对历史人物的凭吊之情,以景寓情,让怀古之思更显深沉。​“英魂若到彭城路,忍听高台唱《大风》”以想象作结,将情感推向高潮。句中彭城是项羽的故都,而“高台唱《大风》”则是刘邦称帝后衣锦还乡的场景,诗人假设项羽英魂经过彭城,怎忍听闻昔日对手的得意之歌,“忍听”二字将项羽的不甘、悲凉与历史的无常巧妙融合。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李梦阳《杨白花》

下一篇:明·唐寅《观鳌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