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家陵":高宗的陵墓,
"孝家陵":孝宗的陵墓,
"鳞骨尽蜕龙无灵":如今连尸骨都已腐烂,帝王的威灵荡然无存。
"唐义士":唐姓的义士,
"林义士":林姓的义士,
"野史传疑定谁是":野史记载的事迹真假难辨,究竟谁才是真正的义士?
"玉鱼金粟俱尘沙":陵墓里的玉鱼、金粟等陪葬品都已化为尘土,
"何须更问冬青花":何必再去追问冬青花的事呢?
"徽钦不归梓宫复":徽、钦二帝被俘未归,他们的棺椁也未能迎回,
"二百年来空朽木":二百年来只剩下空空的朽木。
"穆陵遗骼君莫悲":穆陵的遗骸啊,你不必悲伤,
"得葬江南一抔足":能葬在江南的一捧泥土中已足够。
明代文学家
李东阳(1447~1516),明代文学家。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祖籍茶陵(今属湖南)。居朝五十年,入阁十五年。以馆阁大臣领袖文坛,“天下翕然宗之”,形成以他为首的茶陵派,开“前七子”倡导复古之先河。其诗“出入宋元,溯流唐代”。他为文典雅流丽,试图以复古来扭转台阁体的流弊,主编《大明会典》《历代通鉴纂要》《宪宗实录》《孝宗实录》等。著有《怀麓堂集》《怀麓堂续稿》等。
1. 分段赏析
“高家陵,孝家陵,鳞骨尽蜕龙无灵”:开篇直呼南宋高宗、孝宗的陵墓,用“鳞骨尽蜕龙无灵”描绘出皇陵的荒废破败,曾经象征着皇权的帝王陵墓,如今龙威不再,尽显凄凉,为全诗奠定了悲伤的基调,暗示着南宋王朝的覆灭和衰落。“唐义士,林义士,野史传疑定谁是?玉鱼金粟俱尘沙,何须更问冬青花”:这几句提到了唐珏、林景熙等南宋遗民义士冒死收殓帝骨并以冬青树标记陵墓的典故,但又以“野史传疑”来写,增添了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和不确定性。“玉鱼金粟俱尘沙”,象征着皇陵中的珍贵陪葬品都已化为尘土,意味着王朝的荣华富贵如过眼云烟,一切都已消逝。“何须更问冬青花”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虚无感,既然一切都已消散,又何必再去追问象征着义士忠义和帝骨归宿的冬青花呢,流露出一种对历史变迁的无奈和感慨。“徽钦不归梓宫复,二百年来空朽木。穆陵遗骼君莫悲,得葬江南一抔足”:这里将视角从南宋延伸到北宋,提到徽钦二帝被俘未归,他们的梓宫也未能回到故土,历经二百多年,一切都已如同朽木般空寂。最后两句“穆陵遗骼君莫悲,得葬江南一抔足”,以一种看似劝慰的语气,实则更深刻地表达出亡国之君遗骸飘零的悲哀,能葬在江南已算是一种“幸运”,这是一种无奈的自我安慰,更凸显出历史的残酷和无情,以及王朝兴衰的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