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家未得燕支山":朝廷还没能将燕支山纳入版图,
# 燕支山:一名删丹山,在丹州删丹县南五十里。东西百余里,南北二十里,水草茂美。,汉家:指唐朝。
"征戍年年沙朔间":战士们年年在北方沙漠边塞戍守征战。
"塞下长驱汗血马":在塞外长途驱驰着汗血宝马,
# 驱:鞭马疾驰前进。,塞下:指边疆地带。
"云中恒闭玉门关":玉门关常常紧闭于云雾之中。
# 恒:长久。
"阴山瀚海千万里":阴山和瀚海相隔千万里,
# 瀚海:即北海。
"此日桑河冻流水":如今桑干河的水都已在严寒中冻结。
# 桑河:桑干河。
"稽洛川边胡骑来":稽洛川边胡人的骑兵袭来,
# 稽洛:山名,即稽洛山。
"渔阳戍里烽烟起":渔阳的戍所里烽火燃起。
# 渔阳:地名。战国燕置渔阳郡,秦汉治所在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史记·陈涉世家》:“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改蓟州为渔阳郡,治所在渔阳(今天津市蓟县)。唐·杜甫《后出塞》诗之四:“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竽。”
"长途羽檄何相望":紧急的军书在长途上接连不断,
"天子按剑思北方":天子手按佩剑,忧心北方的战事。
# 天子:皇帝。
"羽林练士拭金甲":羽林军的士兵们擦拭着金甲,
# 拭:擦。,羽林:皇帝的卫军。
"将军校战出玉堂":将军离开殿堂去校场指挥作战。
# 玉堂:华美的厅堂。,校战:检阅部队的战斗演习。
"幽陵异域风烟改":幽陵这异域之地的景象已改变,
"亭障连连古今在":而那一座座堡垒从古至今依然存在。
# 亭障:边疆险要处所筑的供防守的堡垒。
"夜闻鸿雁南渡河":夜里听闻鸿雁向南飞过黄河,
"晓望旌旗北临海":清晨看到军旗在北方海边飘扬。
"塞沙飞淅沥":边塞的风沙淅淅沥沥地飞舞,
"遥裔连穷碛":远远延伸连接着无边的沙漠。
# 穷碛:大漠深处。,遥裔:遥远。
"玄漠云平初合阵":昏暗的沙漠上云雾刚刚散开就开始布阵,
# 合阵:指两军接战。
"西山月出闻鸣镝":西山明月升起时能听到响箭的声音。
# 鸣镝:响箭。
"城南百战多苦辛":城南经历了无数次苦战,
"路傍死卧黄沙人":道路旁满是黄沙中战死之人的身躯。
"戎衣不脱随霜雪":战士们身上的戎装从不脱下,任凭霜雪相侵,
"汗马骖单长被铁":战马疲惫不堪,身上长久披着铁甲。
# 被铁:穿着铁甲。,骖:同驾一车的三匹马。有时也指位于两边的马。
"杨叶楼中不寄书":杨叶楼中收不到家书,
"莲花剑上空流血":莲花剑上徒然沾染鲜血。
"匈奴未灭不言家":匈奴还没消灭就绝口不提家,
"驱逐行行边徼赊":一路行进在遥远的边疆。
# 赊:距离远。,边徼:亦作“邉徼”,边境。,行行:走了又走。
"归心海外见明月":思念家乡的心啊,望着海外的明月,
"别思天边梦落花":离别的愁绪在梦中随着天边的落花飘荡。
"天边回望何悠悠":在天边回望故乡路途悠悠,
"芳树无人渡陇头":美好的树木旁无人渡过陇头。
# 陇头:陇山。借指边塞。,渡:由此到达彼称为渡。
"春云不变阳关雪":春天的云彩不变,阳关的积雪仍在,
# 春云:春天。
"桑叶先知胡地秋":桑叶最先知晓胡地秋天的到来。
"田畴不卖卢龙策":田地不会因卢龙的谋略而被舍弃,
# 田畴:泛指田地。
"窦宪思勒燕然石":就像窦宪一心想着在燕然山刻石记功。
# 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杭爱山。,勒:刻。
"麾兵静北垂":指挥军队让北方边境安定,
# 北垂:北部边境。,麾:指挥。
"此日交河湄":就在这交河岸边。
# 交河:河名。又称马邑川河、灰河。出山西宁武县,西经朔县流入桑干河。
"欲令塞上无干戚":想要让边塞之上不再有战事,
# 干戚:盾与斧。古代的两种兵器。也是武舞所执的舞具。指征战。
"会待单于系颈时":那就等到单于被擒获的时候吧。
# 单于:汉时匈奴君长的称号。,会待:应当等待。
唐代诗人
李昂(并非唐文宗李昂),诗作很少,全唐诗中仅存其二首,他的生平事迹也记载极少,只知道他在开元时任考功员外郎。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杂言古诗,也是一首边塞诗。描绘了汉家连年征战边塞的场景,抒发了对边塞将士连年征战、戍边艰辛与牺牲的悲悯,又展现了他们“匈奴未灭不言家”的报国壮志;还蕴含征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诗人渴望边境和平、天下安宁的殷切期盼。
2. 写作手法
用典:诗中多处用典。“匈奴未灭不言家”化用霍去病典故,显报国之志;“窦宪思勒燕然石”典出东汉窦宪破北匈奴后刻石记功,用窦宪燕然勒功事,表建功决心;“田畴不卖卢龙策”典出田畴拒献灭乌桓计,反写将士献策报国。这些用典贴切,借历史人物与事,抒将士报国豪情与征战苦辛,使诗意含蓄厚重。
3. 分段赏析
第一层:“汉家未得燕支山”到“渔阳戍里烽烟起”写边塞局势与战争缘起。诗开篇以“汉家未得燕支山”点明征战缘由,用“玉门关”“阴山瀚海”等勾勒塞北辽阔荒寒的地理环境,“胡骑来”“烽烟起”则引出战事爆发,为全诗奠定雄浑苍凉的基调。至“稽洛川边胡骑来,渔阳戍里烽烟起”,笔锋陡转,写胡骑犯边的紧急态势,“烽烟”作为战争标志,串联起从西北(稽洛川)到东北(渔阳)的边防危机,为后续军事行动埋下伏笔。第二层:“长途羽檄何相望”至“晓望旌旗北临海”写朝廷调度与行军图景。“羽檄”飞驰传递战报,“天子按剑”凸显决策紧迫感,“羽林练士”“将军校战”则展现精锐尽出的备战姿态。“幽陵异域风烟改”承接地域转换,从玉门关外到幽陵边塞,“亭障连连”既写边防工事的历史延续性,也暗含人力物力的巨大消耗。“夜闻鸿雁”“晓望旌旗”从时间角度展开行军画面——夜闻雁鸣触发乡思,晓望旌旗则见军容整肃。一“南”一“北”的方位对照,亦隐约透露出将士心念故乡却直指敌境的矛盾心境。第三层:“塞沙飞淅沥”至“别思天边梦落花”写战场苦况与将士心迹。这一部分聚焦战争现场与士兵命运。“塞沙”“穷碛”“玄漠”强化荒寒死寂,“合阵”“鸣镝”勾勒出月夜交锋的肃杀场景。“城南百战”以下,诗人以白描手法直书惨烈——路边陈尸、霜雪不卸甲、战马披铁,细节中见征人苦辛。“杨叶楼中不寄书”用“杨叶楼”代指闺阁,写征妇音书断绝;“莲花剑上”的鲜血,则以兵器为视角,暗喻战事频仍。至“匈奴未灭不言家”,化用霍去病典故,直抒将士舍家报国之志,而“归心”“别思”二句又以明月、落花的柔婉意象,对冲前文的刚健,揭示出铁骨之下的人性温情。第四层:“天边回望何悠悠”至结尾,表达作者的历史寄望与和平愿景。“芳树无人渡陇头”化用《陇头歌》“陇头流水,流离山下”的典故,以空寂之景抒发个人情思,转入对边疆治理的思考。“田畴不卖卢龙策”反用田畴拒献计策的典故,暗讽空谈之辈;“窦宪勒石”则以东汉窦宪北伐刻石记功为喻,期许将帅能建不朽功勋。而最后诗人以“欲令塞上无干戚,会待单于系颈时”表达了对边疆永无战乱、天下终归太平的美好希望。
4. 作品点评
此诗用典较多,这或许在某种程度上对诗歌的传播形成了影响。需留意诗中诸多典故并非实指,像“燕然石”“稽洛川”等,并非唐朝当时的作战之地,不过是借用汉代典故罢了。这些典故于唐代读书人而言,本是耳熟能详的内容,算不得生僻典实,只是流传至今日,便不再为世人所尽知罢了。
上一篇:唐·卢仝《人日立春》
下一篇:唐·周朴《春日游北园寄韩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