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ǔ
chí
shàng
zuò

朝代:唐作者:孟昶浏览量:1
bīng
qīng
hàn
shuǐ
diàn
殿
fēng
lái
àn
xiāng
nuǎn
lián
kāi
míng
yuè
kuī
rén
zhěn
chāi
héng
yún
bìn
luàn
lái
qióng
shēng
shí
jiàn
shū
xīng
hàn
zhǐ
西
fēng
shí
lái
zhǐ
kǒng
liú
nián
àn
zhōng
huàn

译文

冰一样的肌肤,玉一样的骨,清爽洁净没有一点汗,水上的殿阁晚来的风清幽的香气到处弥漫。绣花的帘子透出一点缝月光进来偷偷把人看,斜侧的枕头横插的钗如云的鬓发多么蓬乱。起床来将玉饰的门户无声地打开,不时看到稀疏的星儿渡过天上河汉。屈指细数秋风要在哪一天吹来,怕只怕啊似水的年华暗中流转。

逐句剖析

"冰肌玉骨清无汗":冰一样的肌肤,玉一样的骨,清爽洁净没有一点汗,

# 冰肌玉骨:这是形容花蕊夫人长得十分清秀,肌肤雪白。

"水殿风来暗香暖":水上的殿阁晚来的风清幽的香气到处弥漫。

# 暖:一作满。,水殿:建在摩诃池上的宫殿。

"帘开明月独窥人":绣花的帘子透出一点缝月光进来偷偷把人看,

# 帘开明月独窥人:一作绣帘一点月窥人。月窥人:月光透过窗帘的缝隙,好像在偷看里面的人。

"欹枕钗横云鬓乱":斜侧的枕头横插的钗如云的鬓发多么蓬乱。

# 欹枕:靠在枕头上。欹:斜靠。

"起来琼户寂无声":起床来将玉饰的门户无声地打开,

# 琼户:是对窗户的美称。琼:一作庭。

"时见疏星渡河汉":不时看到稀疏的星儿渡过天上河汉。

# 河汉:银河。

"屈指西风几时来":屈指细数秋风要在哪一天吹来,

# 几时来:有多远。,西风:金风,金者兵也。,屈指:算算。

"只恐流年暗中换":怕只怕啊似水的年华暗中流转。

# 流年:流逝之岁月;年华。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玉楼春·夜起避暑摩诃池上作》是五代孟昶创作的一首词。该词描绘了夏夜在摩诃池避暑的情景。上半部分写佳人于水殿之中,冰肌玉骨,在微风送来的暗香里,姿态慵懒,明月透过帘子窥视着她欹枕钗横、云鬓凌乱的模样,营造出幽静绮丽的氛围。下半部分则写夜深人静,词人起身,只觉琼户无声,偶见疏星划过银河,由此触景生情,感慨时光易逝,担心流年暗中转换,流露出对美好易逝、好景难留的忧虑。写作手法词中情景交融,上片细腻写景,下片借景抒情。语言风格绮艳中带清丽。此词体现了孟昶不同的情感体验与创作风格,从对良辰美景的描写转入对时光流逝的喟叹,蕴含着乐极生悲之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国君

孟昶(919~965),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国君。字保元,原名仁赞,称帝后改名为孟昶,出生于太原(今山西),祖籍邢州龙冈(今河北邢台)。高祖孟知祥第三子。明德元年,孟昶被任命为东川使节,后孟知祥遇疾,立其为太子。明德元年七月,孟知祥病逝,孟昶即位为帝。降宋后,封秦国公。卒后追封楚王,谥恭孝。孟昶喜好文学和艺术,常与词人唱和,对花间派发展有贡献,作品如《避暑摩诃池上作》《玉楼春·与花蕊夫人夜起》《颁令箴》。与此同时,对躲避战乱入蜀及蜀中的画家也较为眷顾,故其在位时蜀中画坛名家辈出。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玉楼春·夜起避暑摩诃池上作》由五代后蜀君主孟昶创作。相传在一个酷热难耐的夜晚,孟昶与花蕊夫人一同在宫中摩诃池避暑纳凉。彼时,孟昶面对眼前的佳人及夏夜景致,触景生情。词中细腻描摹了花蕊夫人的睡态,进而表达出对年华易逝、青春不再的感慨。此次避暑纳凉的经历,成为孟昶创作此词的契机,借词抒发了他对美好易逝的忧思。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抒情词。它描绘了夏夜在摩诃池避暑的场景,上片通过描写佳人在水殿中的姿态、明月窥视等情景,营造出幽静绮丽的氛围,展现佳人风韵;下片由深夜寂静之景引发感慨,表达了对流年暗中转换、好景难留的忧虑,抒发了作者乐极生悲的情感。

2. 写作手法

拟人:“帘开明月独窥人”,将明月赋予人的“窥”这一动作,明月仿佛像人一样,悄悄透过敞开的帘子窥视屋内之人,生动地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神秘的氛围,也从侧面烘托出人物独处时的情境与心境。

3. 分段赏析

“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暖”:词的开篇,苏轼以精妙绝伦的笔触,勾勒出一位超凡脱俗的女子形象。“冰肌玉骨”,这一词汇瞬间在读者脑海中构建出一个无比美好的意象,肌肤如冰般莹润,质地细腻而透明,仿佛能映射出柔和的光泽;骨骼似玉般温润,散发着一种高雅的气质。这不仅仅是对外在容貌的描写,更透露出一种内在的纯净与高洁。“清无汗”三字,进一步强化了女子的冰清玉洁之感。在炎热的天气中,常人或许早已汗流浃背,而她却依然清爽宜人,没有一丝汗渍的侵扰,这种独特的特质,使得她宛如仙子一般,不食人间烟火。“水殿风来”为我们展现了女子所处的环境——一座临水而建的宫殿。水殿的存在,不仅为酷热带来了清凉,还增添了一份宁静与优雅。清风徐徐拂来,带着水汽的凉意,瞬间驱散了暑气。而“暗香暖”则是全句的点睛之笔。“暗香”,那是一种若有若无、似隐似现的香气,可能是来自宫殿中盛开的花朵,也可能是女子身上所散发的独特芬芳。这种香气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弥漫开来,萦绕在四周。而“暖”字的运用,更是巧妙至极,它并非是指温度上的温暖,而是一种心理上的感受。那缕暗香,仿佛带着一丝温柔的暖意,如同情人的轻抚,让人心中涌起一股淡淡的温馨。此句从人物的外在形象和所处环境两个方面入手,相互映衬,生动地营造出了一种优美、静谧且充满诗意的氛围,为整首词奠定了高雅、空灵的基调。“帘开明月独窥人,欹枕钗横云鬓乱”:这两句词将画面从整体的环境描写逐渐聚焦到女子的具体状态上。“帘开明月独窥人”,夜幕降临,帘子被轻轻打开,那一轮皎洁的明月如同一个好奇而又温柔的窥探者,独自透过帘子,将清冷的光辉洒入室内,映照在女子的身上。“独窥人”三个字,赋予了明月以人的情感和行为,仿佛明月也被女子的美丽与哀愁所吸引,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这种拟人化的手法,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灵动的气息,同时也增添了一份神秘和浪漫的色彩。而“欹枕钗横云鬓乱”则是对女子姿态的细致入微的刻画。她斜倚在枕头上,姿态慵懒而随意。头上的钗子不再整齐地排列,而是横七竖八地散落着,失去了往日的端庄。如云般的鬓发也显得有些凌乱,发丝随意地披散在枕头上。这种凌乱的状态,一方面表现出她在这静谧夜晚中的放松,无需再刻意保持端庄的仪态;另一方面,也隐隐透露出她内心的寂寞和孤独。她或许刚刚经历了一番思绪的起伏,或许是在思念着某个人,又或许是对自己命运的感慨,使得她无暇顾及自己的仪容。而这一切,都只有那轮明月默默地见证着,更增添了几分凄凉之意。“起来琼户寂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这一句描绘了女子在起身之后所面对的情景。“起来琼户寂无声”,“琼户”,即华美的门户,暗示着女子居住的环境十分精致和奢华。然而,当她从慵懒的状态中起身,四周却是一片寂静无声。这种寂静,不同于平日里的宁静,它仿佛是一种压抑的、让人感到窒息的寂静。在这寂静中,女子可能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孤独和无助,她的存在似乎被整个世界所遗忘。“时见疏星渡河汉”,她抬起头,望向夜空,只见稀疏的星星在银河中缓缓移动。银河,那是一条横跨天际的璀璨星河,承载着无数的神话和传说。而此时的星星,却显得格外稀疏,仿佛是在诉说着岁月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女子静静地看着星星在银河中移动,时间仿佛在这一刻静止。她或许在思考着自己的命运,如同这稀疏的星星一般,在广阔的宇宙中显得如此渺小和微不足道。银河、疏星的景象既宏大又孤寂,与女子内心的孤独感相互呼应,进一步强化了她对时光流逝的敏感和对未来的迷茫。“屈指西风几时来,只恐流年暗中换”:最后两句词,是女子内心深处情感的直接而又强烈的抒发。“屈指西风几时来”,她伸出手指,屈指计算着,秋风究竟什么时候才会到来呢?在这里,“西风”不仅仅是指自然的秋风,它还象征着岁月的更替和人生的变化。女子期盼着秋风的到来,可能是因为秋天的凉爽能够让她暂时忘却夏日的烦闷和燥热,也可能是她希望时间能够过得快一些,让自己能够摆脱当前这种孤独、寂寞的生活状态。她渴望着变化,渴望着能够有新的希望和机遇出现。然而,“只恐流年暗中换”,她又深深地担忧着,在自己不知不觉中,岁月已经悄悄地流逝,时光的车轮已经在她的生命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流年”,指的是如流水般逝去的岁月,它不会因为任何人的意愿而停留,也不会因为任何人的痛苦而放慢脚步。女子害怕自己的青春年华在这等待和寂寞中悄然逝去,害怕自己的美丽和梦想在时光的消磨下逐渐消逝。这句词深刻地表达了女子对时光易逝、青春不再的无奈和恐惧,将整首词的情感推向了高潮。它引发了读者对人生短暂和命运无常的深深思考,同时也体现了苏轼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情感的细腻把握。

4. 作品点评

全词语言绮丽却不失清新,细腻描绘人物与场景,营造出清幽温馨氛围;又善用拟人手法,“帘开明月独窥人”将明月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展现女主人公的孤寂。在情感表达上,由景及情,自然流畅,从夜中景象引发对流年易逝的感慨,真挚动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杨文素作本事曲,记洞仙歌:“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云乱。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钱塘有一老尼,能诵后主诗首章二句,后人为足其意以填此词。

清王士祯《五代诗话》引《漫叟诗话》

# 蜀主孟昶,夜起避暑摩诃池上,作《玉楼春》云:……。按苏子瞻《洞仙歌》来隐括此词,然未免反有点金之憾。

清郑方坤《五代史话》补引《词综》

# “骨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孟蜀王诗,东坡先生度以为词,昔人不以蹈袭为非。

清郑方坤《五代诗话》补引《挥麈余话》

# 东坡作长短句《洞仙歌》,所谓“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者,公自叙云:“予幼时见一老人,能言孟蜀主时事云:‘蜀主尝与花蕊夫人夜起,纳凉于摩诃池上,作《洞仙歌令》。’老人能歌之。予但记其首两句,乃为足。之。”……予友陈兴祖德昭云:“顷见一诗话,亦题云‘李季成作’,乃全载孟蜀主一诗……云:‘东城少年遇美人,喜《洞仙歌》,又邂逅处景色暗相似,故檃括稍协律以赠之也。’”

宋张邦基《墨庄漫录》

# 蜀主孟昶夜起避暑摩诃池上,作《玉楼春》……按苏子瞻《洞仙歌》本檃括此同,然未免反有点金之憾。

清朱彝尊、汪森《词综》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群玉《北亭》

下一篇:唐·唐彦谦《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