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草和烟暖更青":青草被烟雾笼罩着,因为天气和暖而愈发绿了,
# 和:带。
"闲门要路一时生":不管在闲人门口,还是在交通要道,它都同时生长起来。
# 闲门要路一时生:不论是平常人家,还是权贵人物,门前路上一齐生长。闲门:指进出往来的人不多,显得清闲的门庭。要路:指重要的道路,主要的道路。
"年年点检人间事":我每年考察人间万千事物,
# 点检:一个一个地查检。
"唯有春风不世情":只有春风是毫不世故,对所有地方一视同仁的。
# 唯有春风不世情:只有春风不趋炎附势。世情,世俗、世态炎凉。
晚唐诗人
罗邺(825?~893?),唐代诗人。余杭(今浙江杭州余杭区)人。出身于盐铁小吏之家,累举进士不第。少时随父寓居池州,大中年间寓居长安。罗邺与罗隐、罗虬合称“三罗”,明代有人将其置于“三罗”之首。其擅长七言律诗,多感怀怨愤之作,写身世之感,颇有理趣。间用俚语入诗,晓畅明白。辑有《罗邺诗集》1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借春日芳草生长的景象,批评世人的势利,赞美公正平等的处事态度,含蓄表达诗人自身在这方面的不愉快经历,蕴含着对世事的深刻思考。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芳草和烟暖更青,闲门要路一时生”,描绘了春日里,芳草在和暖的气候及烟霭笼罩下愈发青葱,无论是偏僻的闲门,还是繁华的要路,处处都有芳草生长的景色。诗人将自己对世间不公平现象的感慨、对美好品质的向往之情,融入到这生机勃勃的春景之中。通过春景的描绘,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内心复杂的情感,以景为依托,情因景生,情景交融,使情感表达更为深沉蕴藉。托物言志:“唯有春风不世情”,诗人借春风这一事物,将其公正无私、不沾染世俗势利的特性赋予“物”中。春风对世间万物一视同仁,不管是“闲门”还是“要路”,都平等地给予生机。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对公正平等的追求与向往,以及对世态炎凉、人们趋炎附势现象的批判,以春风的“志”来表明自己坚守内心正义、不随波逐流的志向。
3. 分段赏析
诗的前两句,勾勒出春风携暖而至的画面,在它的轻抚下,百花肆意绽放。无论是幽僻的“闲门”周边,还是繁华的“要路”两侧,处处芳草葱茏,弥漫着一派生机勃勃的蓬勃气象。后两句里,诗人将视线聚焦于世事(社会现实),经一番细致洞察后感悟到:这世间万物,唯独春风最为公正无私。它不会以贵贱区分对待,而是普施关怀,给予众人同等的照拂。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匠心独运,意韵深厚。诗人借赞美春风,将世态炎凉以及人们趋炎附势、谄媚讨好的可憎模样,揭露得淋漓尽致。以春风为寄托,将自身感慨融入其中,采用托物寄兴之法,巧妙地把对社会现实的洞察与批判蕴含在诗句里。借景抒情,借物言志,于细微处见真章,将社会的种种现实状况深刻展现,成为此诗别具一格的显著特征。
# 何新之为奇隽体。刘辰翁曰:只上二句自好。徐充曰:“惟有”二字最佳;见世情则不能然,冷暖顿生向背矣。谢君直曰:杜诗:“花柳更无私。”自通都大邑以至深山穷谷,自禁苑名园以至竹篱茅舍,当春和时,何处无花柳,何处无芳草?此造化之至公也。子美因花柳见春风之无私;此诗因芳草见春风之不世情:异辞同意。珽尝见丘琼台云:唐人诗“公道世间惟白发”,又“惟有春风不世情”,又“花开蝶满枝,花谢蝶还稀”、“惟有堂前燕,主人贫亦归”,皆悯世悼俗之语。味其词,可知其时矣。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闲门有草,要路安得有草?即谓春风私厚闲门亦可。
清黄周星《唐诗快》
# 罗邺“唯有春风不世情”句,与许浑“公道世间惟白发”意同,然道破则无含蓄也。山谷诗:“窗外青山不世情。”即祖此意。
清马位《秋窗随笔》
# “惟有”二字最佳;见世情则不能然,冷暖顿生向背矣。
徐充
上一篇:唐·白居易《罢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