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宫门外陌铜驼":在那行宫门外的铜驼大道旁,
"两畔分栽此最多":道路两边栽种得最多的就是槐树。
"欲到清秋近时节":眼看着快要到清爽的秋天那个时节了,
"争开金蕊向关河":争先恐后地开出金黄的花蕊,向着那广阔的山河绽放。
"层楼寄恨飘珠箔":在那高楼上,我寄托着心中的愁恨,看着珠帘随风飘动,
# 寄:一作“到”。
"骏马怜香撼玉珂":那骏马似乎也怜惜槐花的香气,不时地晃动着身上佩戴的玉珂。
"愁杀江湖随计者":那些在江湖上为了生计和功名奔波的人啊,真让我愁苦,
"年年为尔剩奔波":他们年年为了这槐花(科举)而徒劳地辛苦奔波。
晚唐诗人
罗邺(825?~893?),唐代诗人。余杭(今浙江杭州余杭区)人。出身于盐铁小吏之家,累举进士不第。少时随父寓居池州,大中年间寓居长安。罗邺与罗隐、罗虬合称“三罗”,明代有人将其置于“三罗”之首。其擅长七言律诗,多感怀怨愤之作,写身世之感,颇有理趣。间用俚语入诗,晓畅明白。辑有《罗邺诗集》1卷。
1. 分段赏析
首联“行宫门外陌铜驼,两畔分栽此最多”:描绘了行宫门外的大道两旁,槐树种植得最多的景象。“行宫”点明了地点的特殊性,曾经是帝王出行居住的宫室,如今虽已不再有帝王的身影,但槐树却依然繁茂。“陌铜驼”是洛阳的古迹,这里借指京城的街道。诗人通过描写行宫门外的槐树,营造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和幽静的氛围,为后面槐花的出场做了铺垫。颔联“欲到清秋近时节,争开金蕊向关河”:当清秋临近之时,槐花纷纷开放,金黄的花蕊向着关河绽放。“欲到”二字,写出了时间的渐近,让人感受到秋天的脚步越来越近。“争开”则赋予了槐花以人的情态,仿佛它们在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的美丽,展现出槐花在清秋时节的生机与活力。“金蕊”描绘了槐花的颜色和形态,金黄的花蕊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耀眼。“向关河”则将槐花与广阔的天地联系起来,使画面更加开阔,也暗示了槐花的生长不受拘束,自由自在。颈联“层楼寄恨飘珠箔,骏马怜香撼玉珂”:此联由写景转为抒情。层楼上,诗人怀揣着幽怨的情思,望着飘动的珠帘。这里的“寄恨”表明诗人心中有着难以排解的忧愁,而珠帘的飘动更增添了一种迷离恍惚的氛围。楼下的骏马似乎也怜惜槐花的香气,不停地摇动着马络头上的玉珂。“怜香”和“撼玉珂”通过对骏马的描写,从侧面烘托出槐花香气的浓郁和迷人,同时也将动物的情感与诗人的情感相呼应,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形象。尾联“愁杀江湖随计者,年年为尔剩奔波”:“愁杀”二字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愁苦之情。“江湖随计者”指的是那些为了功名而在江湖上奔波的举子。他们年年为了槐花(这里代指科举考试)而辛苦奔波,却不知何时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年年”强调了这种奔波的持续性和无奈性,“剩奔波”则突出了他们的奔波似乎是多余的,充满了无奈和悲哀。这两句诗将槐花与举子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对那些为功名而奔波的人的同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