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uǐ
lián
dòng

朝代:唐作者:罗邺浏览量:1
luàn
quán
fēi
xià
cuì
píng
zhōng
míng
gòng
zhēn
zhū
qiǎo
zhuì
tóng
piàn
cháng
chuí
jīn
bàn
shān
yáo
tīng
shuǐ
jiān
fēng
suī
shū
juǎn
suí
rén
yǒu
chán
yuán
gōng
měi
xiàng
shǔ
tiān
lái
wǎng
jiàn
jiāng
xiān
fáng
lóng

译文

杂乱的泉水从翠绿的山屏中飞泻而下,名声与珍珠巧妙连缀相同。一片水流长久垂落从古至今,在半山腰远远听去,是水流声夹杂着风声。虽然不能像帘子一样随意舒卷,却自有潺潺流水帮助万物的功劳。每到暑天来来往往都能看见,怀疑是将仙子隔在了房栊之中。

逐句剖析

"乱泉飞下翠屏中":杂乱的泉水从翠绿的山屏中飞泻而下,

# 翠屏:绿障,指青翠的山恋。

"名共真珠巧缀同":名声与珍珠巧妙连缀相同。

# 缀:串联。

"一片长垂今与古":一片水流长久垂落从古至今,

"半山遥听水兼风":在半山腰远远听去,是水流声夹杂着风声。

"虽无舒卷随人意":虽然不能像帘子一样随意舒卷,

# 舒卷:舒展收卷。

"自有潺湲济物功":却自有潺潺流水帮助万物的功劳。

"每向暑天来往见":每到暑天来来往往都能看见,

"疑将仙子隔房栊":怀疑是将仙子隔在了房栊之中。

# 房栊:窗户。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题水帘洞》是唐代诗人罗邺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紧扣水帘洞展开专咏。诗中,“水兼风”是对实景的生动写实,“古与今”则引发悠远联想,而“疑近仙子”之念,将水帘比作间隔仙子的屏障,堪称奇思妙想。读此诗,仿若身临其境站于洞前,思绪却飘飞于天外。诗人以独特笔触,凭借对水流、水帘的细腻描绘,展现出水帘洞的绝美之景,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与感慨。诗里构建的水帘洞场景,宛如引领读者踏入神秘仙境,使其真切领略到大自然的迷人魅力与蓬勃生命力。此外,诗中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将雄伟壮阔的自然景观与人细腻的感官体验相互对照,既有山水的壮丽磅礴,又不乏柔和微妙的感受。整首诗字里行间洋溢着诗意想象,措辞精妙,给予读者视觉与心灵的双重冲击,让人深切体会到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由衷赞叹,以及对生命活力的热情歌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罗邺(825?~893?),唐代诗人。余杭(今浙江杭州余杭区)人。出身于盐铁小吏之家,累举进士不第。少时随父寓居池州,大中年间寓居长安。罗邺与罗隐、罗虬合称“三罗”,明代有人将其置于“三罗”之首。其擅长七言律诗,多感怀怨愤之作,写身世之感,颇有理趣。间用俚语入诗,晓畅明白。辑有《罗邺诗集》1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对比:“一片长垂今与古,半山遥听水兼风”与“虽无舒卷随人意,自有潺湲济物功”存在一种潜在对比。前两句描绘水帘洞宏大、长久且自然的存在,后两句从人的主观期望与水帘洞实际功用角度,以“人意”和“济物功”形成对比,突出自然之物不依赖人意却有自身价值。联想:“每向暑天来往见,疑将仙子隔房栊”运用了联想的手法。诗人在暑天见到水帘洞,由眼前的水帘,联想到仿佛有仙子在其后,如同隔着房栊,为水帘洞增添神秘浪漫色彩,丰富诗歌意境。

2. 分段赏析

首联:“乱泉飞下翠屏中,名共真珠巧缀同”,诗人开篇便描绘出水帘洞瀑布的壮观景象,乱泉从翠绿色如屏风般的山崖间飞泻而下,那形态就如同真珠巧妙地连缀在一起。“乱泉”突出瀑布水流的奔腾之势,“翠屏”描绘出背景的山色,“真珠巧缀”则生动地展现了瀑布的晶莹与美妙,从视觉角度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冲击,为全诗定下对水帘洞美景赞美的基调。颔联:“一片长垂今与古,半山遥听水兼风”,进一步描写水帘洞的特点。水帘从古至今一直长垂不断,强调其存在的长久与永恒。而在半山远远地就能听到水的流淌声和风吹过的声音,从听觉角度丰富了画面,让读者感受到水帘洞不仅景色优美,还营造出一种独特的声音氛围,使读者身临其境,仿佛也能听到那半山传来的水风声。颈联:“虽无舒卷随人意,自有潺湲济物功”,此联由单纯的写景转入对水帘洞内在品质的思考。诗人感慨水帘洞虽然不能像人们希望的那样随意舒卷,但它那潺潺流淌的水流却有着济世利物的功劳。这里借物抒情,通过对水帘洞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默默奉献、不求回报品质的赞美,使诗歌的主题得到升华。尾联:“每向暑天来往见,疑将仙子隔房栊”,在暑天,诗人每次来到这里,看到水帘洞,都会产生一种奇妙的联想,怀疑有仙子在水帘之后,如同隔着房栊。这一联想为水帘洞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使整个画面更加富有诗意和浪漫气息,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让人对水帘洞充满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陆龟蒙《宫人斜》

下一篇:唐·罗隐《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