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泉飞下翠屏中":杂乱的泉水从翠绿的山屏中飞泻而下,
# 翠屏:绿障,指青翠的山恋。
"名共真珠巧缀同":名声与珍珠巧妙连缀相同。
# 缀:串联。
"一片长垂今与古":一片水流长久垂落从古至今,
"半山遥听水兼风":在半山腰远远听去,是水流声夹杂着风声。
"虽无舒卷随人意":虽然不能像帘子一样随意舒卷,
# 舒卷:舒展收卷。
"自有潺湲济物功":却自有潺潺流水帮助万物的功劳。
"每向暑天来往见":每到暑天来来往往都能看见,
"疑将仙子隔房栊":怀疑是将仙子隔在了房栊之中。
# 房栊:窗户。
晚唐诗人
罗邺(825?~893?),唐代诗人。余杭(今浙江杭州余杭区)人。出身于盐铁小吏之家,累举进士不第。少时随父寓居池州,大中年间寓居长安。罗邺与罗隐、罗虬合称“三罗”,明代有人将其置于“三罗”之首。其擅长七言律诗,多感怀怨愤之作,写身世之感,颇有理趣。间用俚语入诗,晓畅明白。辑有《罗邺诗集》1卷。
1. 写作手法
对比:“一片长垂今与古,半山遥听水兼风”与“虽无舒卷随人意,自有潺湲济物功”存在一种潜在对比。前两句描绘水帘洞宏大、长久且自然的存在,后两句从人的主观期望与水帘洞实际功用角度,以“人意”和“济物功”形成对比,突出自然之物不依赖人意却有自身价值。联想:“每向暑天来往见,疑将仙子隔房栊”运用了联想的手法。诗人在暑天见到水帘洞,由眼前的水帘,联想到仿佛有仙子在其后,如同隔着房栊,为水帘洞增添神秘浪漫色彩,丰富诗歌意境。
2. 分段赏析
首联:“乱泉飞下翠屏中,名共真珠巧缀同”,诗人开篇便描绘出水帘洞瀑布的壮观景象,乱泉从翠绿色如屏风般的山崖间飞泻而下,那形态就如同真珠巧妙地连缀在一起。“乱泉”突出瀑布水流的奔腾之势,“翠屏”描绘出背景的山色,“真珠巧缀”则生动地展现了瀑布的晶莹与美妙,从视觉角度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冲击,为全诗定下对水帘洞美景赞美的基调。颔联:“一片长垂今与古,半山遥听水兼风”,进一步描写水帘洞的特点。水帘从古至今一直长垂不断,强调其存在的长久与永恒。而在半山远远地就能听到水的流淌声和风吹过的声音,从听觉角度丰富了画面,让读者感受到水帘洞不仅景色优美,还营造出一种独特的声音氛围,使读者身临其境,仿佛也能听到那半山传来的水风声。颈联:“虽无舒卷随人意,自有潺湲济物功”,此联由单纯的写景转入对水帘洞内在品质的思考。诗人感慨水帘洞虽然不能像人们希望的那样随意舒卷,但它那潺潺流淌的水流却有着济世利物的功劳。这里借物抒情,通过对水帘洞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默默奉献、不求回报品质的赞美,使诗歌的主题得到升华。尾联:“每向暑天来往见,疑将仙子隔房栊”,在暑天,诗人每次来到这里,看到水帘洞,都会产生一种奇妙的联想,怀疑有仙子在水帘之后,如同隔着房栊。这一联想为水帘洞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使整个画面更加富有诗意和浪漫气息,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让人对水帘洞充满向往。
上一篇:唐·陆龟蒙《宫人斜》
下一篇:唐·罗隐《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