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n
shī
sān

朝代:明作者:贝琼浏览量:3
hǎi
shàng
fēng
biāo
qiān
mén
zhuǎn
liáo
chuán
wén
shōu
jiàn
zhēng
yáo
jié
shì
xīn
gān
zài
jiāng
jūn
ròu
xiāo
shí
tīng
lǎo
sòng
táng
yáo

译文

天下还处于动荡不安之中,众多人家都变得冷冷清清。听闻朝廷要征收土地,百姓们又盼望不再增加赋税和徭役。有气节的人依然坚守着正义和忠诚,但武将们因久疏战事日渐消瘦。什么时候才能听到百姓们能吃饱肚子,拍着肚子歌颂像唐尧那样的贤明君主呢。

逐句剖析

"四海尚风飙":天下还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千门转寂寥":众多人家都变得冷冷清清。

"传闻收土地":听闻朝廷要征收土地,

"思见复征徭":百姓们又盼望不再增加赋税和徭役。

"节士心肝在":有气节的人依然坚守着正义和忠诚,

"将军髀肉消":但武将们因久疏战事日渐消瘦。

"何时听野老":什么时候才能听到百姓们能吃饱肚子,

"鼓腹颂唐尧":拍着肚子歌颂像唐尧那样的贤明君主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暮春杂诗(其三)》是元末明初诗人贝琼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围绕元末明初的社会现实和民生状况展开。首联描绘了四海动荡、千门寂寥的景象,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百姓生活的凄凉。颔联提到传闻朝廷征收土地,百姓既盼望土地收归又能免除赋税徭役,体现出百姓在苛政下的艰难处境和矛盾心理。颈联通过对比,批判了将领们的无所作为。尾联诗人发出感慨,何时能听到百姓安居乐业、歌颂贤明君主的声音,表达了对清明政治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渴望。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的关注和对百姓的同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末明初诗文家,“成均三助”之一

贝琼(1314?~1378?),元末明初诗文家。字廷琚,一名阙,字廷臣,学者称清江先生,崇德(今浙江桐乡)人。元至正间举于乡,张士诚屡召不就。明洪武初应聘预修《元史》,洪武六年以儒士举,授国子助教。他与张美和、聂铉齐名,时称“成均三助”。其工诗善文,早年师从杨维桢,但受其影响不显著,诗风平易,有温厚之旨而自然高秀;文亦通畅明白。著有《清江诗集》《清江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四海尚风飙,千门转寂寥”,描绘了社会的整体景象。“四海尚风飙”,“风飙”象征着动荡不安,说明天下仍处于混乱、动荡的状态。“千门转寂寥”,众多人家都变得冷冷清清,展现出百姓生活的凄凉和冷清。颔联“传闻收土地,思见复征徭”,聚焦于百姓关心的土地和赋税问题。“传闻收土地”,听闻朝廷要征收土地,这一举措无疑会给百姓带来更多的不安和担忧。“思见复征徭”,百姓一方面可能盼望土地能有合理的安排,另一方面又害怕增加赋税和徭役,体现出百姓在苛政下的矛盾心理和艰难处境,进一步反映了社会的不合理和百姓生活的困苦。颈联“节士心肝在,将军髀肉消”,运用对比手法。“节士心肝在”,有气节的人依然坚守着正义和忠诚,在动荡的社会中保持着高尚的品格和精神追求。“将军髀肉消”,将军们本应保家卫国、有所作为,但却因无所事事而身体懈怠,“髀肉消”形象地描绘出他们的懈怠状态,与节士形成鲜明对比,批判了将领们的不作为和失职。尾联“何时听野老,鼓腹颂唐尧”,表达了诗人的美好愿望。“何时”一词,流露出诗人对现状的不满和对改变的期盼。“听野老,鼓腹颂唐尧”,“野老”代表普通百姓,“鼓腹”描绘出百姓吃饱肚子、安居乐业的状态,“唐尧”是古代贤明君主的代表,诗人渴望能听到百姓歌颂像唐尧那样的贤明君主,反映出诗人对清明政治和百姓安居乐业的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王跂《灯下无酒戏作》

下一篇:明·卢熊《舟泛吴淞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