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
dōng

朝代:明作者:贝琼浏览量:2
biàn
hūn
dàn
dòng
fáng
fēng
tián
qín
huà
qiū
lán
tóng
wéi
jiǔ
chéng
lǎo
huái
怀
rén
shū
wèi
cǎn
cǎn
bái
tiáo
tiáo
guī
shì
shuāi
huò
chěng
tiān
yuǎn
yóu
yǒng
shū
tái
yán
cǎi
shān
zhōng

译文

天地间的气象在一夜之间就发生了变化,洞房之中风露凄冷。田间的禽鸟也已经发生了变化,秋日的兰花和蒺藜混杂在一起。作客他乡已久已经衰老,思念他人心情却还没有平复。惨淡的太阳即将落山,遥远的归途迷茫不清。世道衰败不能施展抱负,天高地远又怎么能稽考。长久地思念着读书的地方,想要去采摘山中的嫩草。

逐句剖析

"一气变昏旦":天地间的气象在一夜之间就发生了变化,

"洞房风露凄":洞房之中风露凄冷。

"田禽亦已化":田间的禽鸟也已经发生了变化,

"秋兰同蒺藜":秋日的兰花和蒺藜混杂在一起。

"为客久成老":作客他乡已久已经衰老,

"怀人殊未夷":思念他人心情却还没有平复。

"惨惨白日暮":惨淡的太阳即将落山,

"迢迢归路迷":遥远的归途迷茫不清。

"世衰不获骋":世道衰败不能施展抱负,

"天远何由稽":天高地远又怎么能稽考。

"永思读书台":长久地思念着读书的地方,

"言采山中荑":想要去采摘山中的嫩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初冬》是元末明初诗人贝琼创作的一首五言诗。首句通过天地气象的变化和洞房风露的凄冷,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氛围。次句以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时光流逝和世事变迁。第三句表达了诗人羁旅已久、思念之情难以平复的孤寂心情。最后三句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世道衰败的感慨和对归隐读书生活的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末明初诗文家,“成均三助”之一

贝琼(1314?~1378?),元末明初诗文家。字廷琚,一名阙,字廷臣,学者称清江先生,崇德(今浙江桐乡)人。元至正间举于乡,张士诚屡召不就。明洪武初应聘预修《元史》,洪武六年以儒士举,授国子助教。他与张美和、聂铉齐名,时称“成均三助”。其工诗善文,早年师从杨维桢,但受其影响不显著,诗风平易,有温厚之旨而自然高秀;文亦通畅明白。著有《清江诗集》《清江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前四句:“一气变昏旦,洞房风露凄。田禽亦已化,秋兰同蒺藜。”描绘初冬气候昼夜变化,居所风露凄冷,田禽有变化,秋兰与蒺藜共生,渲染出一种萧索、凄冷的氛围。中间四句:“为客久成老,怀人殊未夷。惨惨白日暮,迢迢归路迷。”诗人自述长期漂泊他乡,人已老去,思念他人心情难平,傍晚时分,天色惨惨,归途遥远而迷茫,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与内心的惆怅。后四句:“世衰不获骋,天远何由稽。永思读书台,言采山中荑。”感慨世道衰落,自己无法施展才华,上天高远难以企及,只能常常思念读书台,想要去山中采摘荑草,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无奈以及对宁静归隐生活的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曾棨《维扬怀古》

下一篇:明·祝允明《法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