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正月如腊月":江南的正月就像腊月一样寒冷,
"花开未开春尚悭":花朵还未开放,春天的气息还很吝啬。
"空中白雨急飞瀑":空中的白色雨点像瀑布一样急速落下,
"海上黑云深抱山":海上的黑云紧紧地环绕着山峦。
"老夫闭门愁不出":我这个老头子紧闭房门,忧愁地不愿出门,
"十日西窗听萧瑟":连续十天在西窗下听着风雨的萧瑟之声。
"公卿鞴马五更朝":公卿们在五更天就备马去上朝。
"且独高眠舒我膝":而我却独自高卧,伸展着我的膝盖。
"铜雀破瓦不补天":铜雀台的破瓦无法再补上天空,
"哦诗强学号风蝉":我勉强地吟诗,像秋蝉一样发出微弱的声音。
"荒村无路竹鸡唤":荒村没有道路,只有竹鸡在鸣叫,
"载酒何人寻郑虔":又有谁会带着酒来寻访我这像郑虔一样的人呢。
"白头为农计亦足":头发花白了,做个农夫过日子也足够了,
"弃书耕田买黄犊":扔掉书本,去耕田,买一头小黄牛。
元末明初诗文家,“成均三助”之一
贝琼(1314?~1378?),元末明初诗文家。字廷琚,一名阙,字廷臣,学者称清江先生,崇德(今浙江桐乡)人。元至正间举于乡,张士诚屡召不就。明洪武初应聘预修《元史》,洪武六年以儒士举,授国子助教。他与张美和、聂铉齐名,时称“成均三助”。其工诗善文,早年师从杨维桢,但受其影响不显著,诗风平易,有温厚之旨而自然高秀;文亦通畅明白。著有《清江诗集》《清江文集》。
1. 分段赏析
“江南正月如腊月,花开未开春尚慳”,首句以“如”字作比,将江南正月的寒冷与腊月相提并论,直接点出反常的气候。次句写花开的迟滞与春天的吝啬,“慳”字赋予春天人的情态,似在说春天不愿轻易展露暖意,两句共同勾勒出春日迟迟、寒意未消的景象,为全诗奠定清冷的基调。“空中白雨急飞瀑,海上黑云深抱山”,前句以“飞瀑”为喻,写出雨势之急、之猛,白色的雨线如同瀑布般倾泻而下;后句用“抱”字拟人,描绘黑云紧紧环绕山峦的状态,仿佛山被浓重的乌云拥在怀中。两句从雨与云两个角度,展现出天气的恶劣与压抑,画面感强烈。“老夫闭门愁不出,十日西窗听萧瑟”,转写人的状态,“老夫”自称,直言因忧愁而闭门不出。“十日”写出时间的漫长,“听萧瑟”则以听觉勾勒风雨之声,不直接写风雨如何,却通过聆听的动作,让人感受到环境的凄清,也暗合了“愁”的缘由。“公卿鞴马五更朝,且独高眠舒我膝”,以“公卿”五更备马上朝的忙碌,与“我”独自高卧伸膝的闲适作对比。前者体现官场的辛劳,后者凸显归隐般的自在,通过两种生活状态的对照,暗含对闲适生活的认可。“铜雀破瓦不补天,哦诗强学号风蝉”,“铜雀破瓦”似用典故(铜雀台),却以“不补天”暗示世事的不可挽回;后句以“号风蝉”作比,将自己勉强吟诗的状态比作风中鸣叫的蝉,既写出作诗的艰涩,也带有些许自谦与无奈,手法上化用意象,传递复杂心绪。“荒村无路竹鸡唤,载酒何人寻郑虔”,前句以“竹鸡唤”的听觉细节,描绘荒村的偏僻与寂静,无路可通更显隔绝;后句借“郑虔”的典故(郑虔为唐代文人,善诗画),反问“何人载酒寻访”,既写出自身的孤寂,也暗含怀才不遇的感慨,用典自然,情感含蓄。“白头为农计亦足,弃书耕田买黄犊”,直抒胸臆,表明年老后以务农为生的满足。“弃书耕田”“买黄犊”是具体的行动设想,将归隐务农的想法落到实处,与前文的闲适形成呼应,展现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语言直白,态度坚定。
下一篇:明·刘崧《尝山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