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拆群植":东风吹散了成片的草木,
"淡荡吹芳辰":轻柔的风在美好的时辰吹拂。
"鸟鸣声已和":鸟儿的鸣叫已经和谐动听,
"得气先于人":它们比人更早感受到这生机。
"况我圣明父":何况我有圣明的父亲,
"奉天弘至仁":奉行天道弘扬仁爱。
"遂令六合里":使得天下四方,
"万物皆生春":万物都沐浴在春天的温暖里。
"朝回坐斋阁":退朝后回到书斋静坐,
"怡然乐吾真":怡然自得地享受本真之乐。
"诗章学古雅":诗文学习古人雅致的风骨,
"琴调多清新":琴音调配出清新脱俗的韵律。
"缅怀古哲王":追念古代的贤明君主,
"宝贤安国民":他们珍视贤才使国家安定。
"予才虽未逮":虽然我的才能尚未达到先贤的高度,
"有志当期伸":但志向总有一天要实现。
明代诗人
朱高煦(1380年-1426年),明成祖朱棣次子,明仁宗朱高炽同母弟,徐皇后所生。朱高煦最初被封为高阳郡王,后随父亲起兵靖难,累立战功。成祖即位后,封为汉王,藩国云南。他却一直留居南京,不肯就藩,多次谋取太子之位,纵使私兵劫掠,僣用乘舆器物。永乐十五年(1417年),被强令就藩乐安州,但仍不悔改。宣德元年(1426年),明宣宗继位,朱高煦起兵造反,却在宣宗亲征后投降,被废为庶人,囚禁在西安门内。后与诸子相继被杀。
1. 分段赏析
“东风拆群植,淡荡吹芳辰”两句描绘出春天的景象。“东风”点明季节,“拆”字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东风轻柔而有力地催开众多植物花朵的动态,赋予东风以人的动作与力量。“淡荡”一词描绘出春风舒缓、柔和吹拂的样子,“芳辰”指美好的时光,此句营造出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氛围,展现出春天的温柔与美好。“鸟鸣声已和,得气先于人”两句描写了春天里鸟儿的状态。“和”字写出鸟鸣声和谐悦耳,生动地展现出鸟儿在春天里欢快鸣叫的场景。诗人通过观察发现鸟儿比人更早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以对比的手法,突出春天对万物的滋养与影响,从侧面烘托出春天的活力与生机。“况我圣明父,奉天弘至仁”两句由自然景象转入对父亲的歌颂。“圣明父”直接点明诗人对父亲的尊崇与赞美,“奉天弘至仁”表明父亲顺应天命,大力弘扬至高无上的仁德,此句既体现出诗人对父亲统治的肯定,也暗含对父亲统治下国家繁荣的歌颂之意。“遂令六合里,万物皆生春”两句进一步阐述父亲仁德带来的影响。“六合”泛指天下,诗人认为正是因为父亲的圣明与仁德,使得整个天下如同春天般充满生机与希望,万物得以蓬勃生长,将父亲的统治与春天的美好相类比,强调了父亲统治下国家的繁荣昌盛。“朝回坐斋阁,怡然乐吾真”两句描绘了诗人退朝后的生活状态。“朝回”点明时间与情境,“坐斋阁”描述诗人的行为,“怡然乐吾真”则直接抒发诗人在斋阁中怡然自得、享受真实自我的愉悦心情,展现出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诗章学古雅,琴调多清新”两句介绍诗人的兴趣爱好。诗人表明自己在诗歌创作上追求古雅的风格,在琴艺弹奏方面喜爱清新的曲调,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的文化修养与艺术品味,体现出诗人高雅的生活情趣与精神追求。“缅怀古哲王,宝贤安国民”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古代贤明君王的敬仰与效法之心。“缅怀”体现出诗人对古哲王的追思之情,“宝贤安国民”则指出古哲王重视贤才、安定百姓的治国之道,诗人借此表明自己希望学习古哲王,重视贤才,为国家和百姓谋福祉的志向。“予才虽未逮,有志当期伸”两句直抒胸臆。诗人坦诚自己的才能或许比不上古哲王,但表明自己有着远大的志向,并且期待能够实现这些志向,展现出诗人积极进取、渴望有所作为的精神风貌,也流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憧憬与信心。
上一篇:明·沈明臣《送张丞赴睦下邑》
下一篇:明·多炡《移居(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