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ún
yǐn
zhě
wéi
jiǔ
shān
rén
dōng
cǎo
táng

朝代:唐作者:朱湾浏览量:1
xún
xiān
yuán
fǎng
访
yǐn
lún
jiàn
lái
shēn
chù
jiàn
chén
chū
xíng
zhú
wéi
tōng
zhí
dào
huā
jiān
shǐ
jiàn
rén
miàn
yún
shān
shuí
zuò
zhǔ
shù
jiā
yān
huǒ
wéi
lín
páng
qiáo
wèn
zhāo
shì
jīn
shì
qín

译文

寻得仙境般的世外桃源,探访隐居的高人,越往深处走,越觉得尘世喧嚣逐渐远去。起初在竹林间行走,只有马匹能勉强通过,直到花间才见到隐士的身影。四周云绕山峰,谁又是这里的主人,几户人家炊烟袅袅,彼此以邻为伴。路旁的樵夫何必多问,如今是太平盛世,不再是秦朝的乱世。

逐句剖析

"寻得仙源访隐沦":寻得仙境般的世外桃源,探访隐居的高人,

# 隐沦:隐士。,仙源:喻指韦九山人隐居处。,寻:一作穷。

"渐来深处渐无尘":越往深处走,越觉得尘世喧嚣逐渐远去。

"初行竹里唯通马":起初在竹林间行走,只有马匹能勉强通过,

"直到花间始见人":直到花间才见到隐士的身影。

"四面云山谁作主":四周云绕山峰,谁又是这里的主人,

"数家烟火自为邻":几户人家炊烟袅袅,彼此以邻为伴。

"路傍樵客何须问":路旁的樵夫何必多问,

"朝市如今不是秦":如今是太平盛世,不再是秦朝的乱世。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寻隐者韦九山人于东溪草堂》是唐代诗人朱湾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以寻访隐士为题,故以刻画幽深之境、彰显天然之趣为要。首联写造访山中高士,渐离市井喧嚣,身心尘俗尽消,恍觉呼吸间满是清鲜之气,奠定全诗清幽脱尘的基调。颔联勾勒韦九居所:修竹林中,窄径仅容马首穿行,已见其居处僻远;及至轻叩花间柴门,方有人迹回应,足见深林藏幽、曲径通禅的意境。颈联“四面云山供吟赏”,言群山环峙、云岚相伴,虽非隐士私有,却似天地独赠的诗酒良朋,暗合“明月清风无人管”的自然哲思;“远近数家烟火邻”,谓隐者虽不刻意求邻,然数点山居烟火相望,恰成“比邻而居不相扰”的桃源图景,此联深得自然之妙,尽显栖隐生活的自在与适意。尾联“朝市承平非避秦”,点明韦九隐居非为避世,而是天性高蹈,堪比盛世中的巢父、许由,足见诗人对其精神境界的推崇。全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于幽境中见真趣,于简笔中藏深意,浑然天成而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朱湾(?~?),唐代诗人。字巨川,号沧洲子。大历年间进士,生性浪漫,纵情山水,不应征召。后为永平军节度使李勉辟为从事。德宗建中四年,被罢职,归隐江南。他工诗,格体幽远,兴用弘深,写意因词,穷理尽性,尤擅咏物。代表作品有《题段上人院壁画古松》《咏玉》。著有《朱湾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寻得仙源访隐沦,渐来深处渐无尘”两句为全诗总起,点明寻访隐者的缘起与感受。“仙源”暗用陶渊明《桃花源记》典故,将韦九山人的居处比作隔绝尘俗的仙境;“隐沦”指避世隐居之人,奠定全诗追寻幽隐的基调。“渐来深处”以空间递进的手法,写诗人越深入山林,越觉尘嚣渐远,“渐无尘”三字既写环境的清幽洁净,亦暗喻心灵随自然洗涤而澄明,为后文刻画隐者居境做铺垫。此联语言质朴自然,却通过“渐”字的重复使用,形成舒缓的节奏,传递出渐入佳境的悠然心境。“初行竹里唯通马,直到花间始见人”承接上联,具体描绘通往隐者居所的路径。“初行竹里”写初入山林时,只见竹林夹道,小径仅能容马通行,以“唯通马”的细节凸显路径的狭窄与幽深;“直到花间”笔锋一转,行至花丛深处,方见人影,暗示隐者居处藏于幽境深处,非潜心探寻而不可得。“竹里”与“花间”形成视觉上的色彩与意象对比,前者清寂,后者明丽,既写出空间转换的层次感,又以“始见人”的转折,暗合“曲径通幽”的意境,体现诗人对隐者生活环境“深而不僻、幽而有韵”的精准捕捉。“四面云山谁作主,数家烟火自为邻”颈联以设问与白描结合,抒发生对隐者居境的哲思。“四面云山谁作主”以问句起兴,云山环绕,却无主客之分,暗合道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强调隐者与自然的融合——云山非人为所“主”,却成为隐者朝夕相伴的精神家园;“数家烟火自为邻”则以简笔勾勒生活图景,数户人家散落山间,烟火相望,既见隐者并非完全与世隔绝,又显其邻里关系的疏淡自然,暗合“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隐逸情怀。此联妙在以“谁作主”的虚问与“自为邻”的实写,将自然之境的荒寒与生活之景的温情巧妙统一,展现隐者居处“外荒而内足”的精神特质。“路傍樵客何须问,朝市如今不是秦”尾联借典故收束,点明隐者隐居的真意。“路傍樵客何须问”化用《桃花源记》中“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的典故,言无需向樵夫询问路径,因隐者居处本非刻意避世之地;“朝市如今不是秦”则反用“世外桃源”避秦的寓意,直言当下朝廷与市井并非秦末乱世,隐者韦九山人归隐并非迫于时势,而是天性向往自然。“不是秦”三字,既否定了世俗对隐者“避世逃名”的刻板印象,又暗赞韦九“不违本心、独善其身”的高蹈品格,使全诗超越对环境的单纯描摹,升华为对隐逸精神“主动选择而非被动逃避”的礼赞。此联以典故为舟,借古喻今,既呼应首联“仙源”之喻,又深化主题,使诗意含蓄而耐人寻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看起句。用“寻得”字,便是早费推觅。乃二句犹有“渐来渐深”字,如三之“初行竹里”,四之“直到花间”,彼则诚有何所痛恶于世,而避之惟恐不力,一至是哉!是不可不用后解问之。五,如云普天皆王土;六,如云率土皆王臣也。四面谁主,而乃数家为邻耶?七、八因与极言古之君子,所以亦有绝人远去者,彼皆遭时不仁,然后万不得已而或出于此。今韦九则胡为而至是乎?胡为而至是乎?

明末清初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 人称巨川诗体幽远,洵然。

清陆次云《五朝诗善鸣集》

# “初行”二旬,隐居光景如画。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七言之自然者,如……沧州子(朱湾)之“寻得仙源访隐沦,……”等作是也。

清王寿昌《小清园诗谈》

# 上四字写“寻”字(起四句下)。二句草堂(“四面云山”句下)。起用桃花源事,末句正与相应;今不是“秦”,山人可以出而仕矣。

清胡本渊《唐诗近体》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珣《南乡子·烟漠漠》

下一篇:唐·庄若讷《湘灵鼓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