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漠漠":烟雾苍茫,
# 漠漠:烟雾迷蒙的样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雨凄凄":风雨凄迷,
# 凄凄:寒凉貌。《诗经·郑风·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岸花零落鹧鸪啼":岸边的花儿已凋谢,只听得鹧鸪声声啼。
# 鹧鸪:鸟名。形似雌雉,头如鹑,胸前有白圆点,如珍珠。背毛有紫赤浪纹。足黄褐色。以谷粒、豆类和其他植物种子为主食,兼食昆虫。为中国南方留鸟。古人谐其鸣声为“行不得也哥哥”,诗文中常用以表示思念故乡。
"远客扁舟临野渡":远方的来客乘着一叶扁舟靠近荒野渡口,
# 临野渡:靠近荒野渡口处。,扁舟:小船。
"思乡处":正是思乡之时,
"潮退水平春色暮":看江上潮水已退水面平静,时间已到暮春时候。
# 水平:水面平静。
五代时期花间派词人
李珣(855?~930?),五代词人。字德润,家居梓州(今四川三台),其祖先为波斯人。仕前蜀,蜀亡不仕。李珣是“花间派”词人,其词风清婉明丽,较少雕饰,多写闺情离愁和南方风物。主要作品有《渔歌子·荻花秋》《南乡子·乘彩舫》《定风波·志在烟霞慕隐沦》等。他通医理,著有《海药本草》,记录南方药草一百多种,为宋代唐慎微《证类本草》、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所引用,今人有辑本。《花间集》《尊前集》存其词五十多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思乡题材的词。描绘了江南暮春时节,烟雨迷蒙,岸边花朵零落,鹧鸪啼叫,远客乘扁舟停泊在野渡的景象,体现了远客身处异乡的孤寂,表达了其浓浓的思乡之情。借江南暮春烟雨、落花、鹧鸪等景象,写出了远客的羁旅愁思。
2. 写作手法
比兴:“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以景起兴。开篇描绘“烟雾弥漫、细雨凄迷、岸边落花飘零、鹧鸪哀啼”的暮春荒岸之景,先渲染出迷茫、凄清、孤寂的氛围。
3. 分段赏析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开篇三句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绘景色。“烟漠漠,雨凄凄”营造出烟雨迷蒙、凄凉冷清的氛围,“岸花零落”进一步渲染出暮春的衰败之景,而鹧鸪的啼叫,在古人诗词中常与思乡相关,更添愁绪。这几句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为全词奠定了哀伤、孤寂的情感基调。“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中“远客扁舟临野渡”点明人物身份为远客,且以扁舟、野渡意象,表现出其漂泊无依之感。“思乡处”直接点明主题,表明此处是触发思乡之情的地方。“潮退水平春色暮”描绘出潮水退去、江面平静、春色将尽的画面,进一步烘托出远客内心的孤寂与对家乡的思念,暮春之景与思乡之情相互映衬,将情感推向高潮。
4. 作品点评
此词属“单调小令”,其独特之处在于音韵变化,前十三字押平韵,后十七字转押仄韵。韵脚的转换,巧妙营造出一种仿若上下片分隔的错觉。从行文来看,这种“分片”之感亦有迹可循。前十三字,词人以比兴之法,借烟、雨、落花、鹧鸪等意象,含蓄寄托情思;后十七字,则以直白的叙述,点明前文所蕴乃是深深乡愁。表面上,韵脚的变化似让词意有了停顿,然而深入探究,文字与内容始终一脉相承、浑然一体,尽显词人在谋篇布局与情感表达上的精妙匠心。
上一篇:唐·杜甫《诣徐卿觅果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