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āng
chǔ
shì

朝代:唐作者:王贞白浏览量:1
tiān
tāi
zhāng
chǔ
shì
shī
zào
xuán
wēi
zhī
yīn
shǎo
míng
yán
wéi
shān
fēng
sōng
jìng
hǎi
yuè
shàng
yán
fēi
shì
wéi
gāo
rén
shuō
shì
fēi

译文

天台的张处士,诗作的意境达到玄妙精微的境界。他通晓古乐却知音寥寥,见解卓绝常与世俗观念相悖。山风掠过松林间的小径,海上的月光映照在岩石旁的门扉。他毕生只愿高枕隐居,世间无人能对其言行评说是非。

逐句剖析

"天台张处士":天台的张处士,

# 天台:浙江天台。

"诗句造玄微":诗作的意境达到玄妙精微的境界。

# 造玄微:达到玄妙的境界。

"古乐知音少":他通晓古乐却知音寥寥,

# 知音:伯牙、子期,古有知音之称。伯牙,春秋时人。传说以精于琴艺著称。

"名言与俗违":见解卓绝常与世俗观念相悖。

"山风入松径":山风掠过松林间的小径,

"海月上岩扉":海上的月光映照在岩石旁的门扉。

# 岩扉:石门。,海月:因天台山靠海,故能见到海上明月。

"毕世唯高卧":他毕生只愿高枕隐居,

"无人说是非":世间无人能对其言行评说是非。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忆张处士》是一首由唐代王贞白所作,刻画隐士形象的五言律诗,开篇便以精炼之笔赞颂天台张处士的诗歌造诣高深精妙,继而通过“古乐知音少,名言与俗违”,道出他在高雅志趣上的孤独以及与世俗相悖的坚守。诗的后四句转而描绘清幽静谧的隐居环境,“山风入松径,海月上岩扉”勾勒出自然的空灵之美,衬托出张处士的超凡脱俗;结尾“毕世唯高卧,无人说是非”则展现其一生远离尘世喧嚣,悠然自得的隐居状态。全诗以质朴的语言,生动地塑造出一位高洁、孤傲且淡泊名利的隐士形象,饱含对其品格与生活态度的赞赏。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王贞白(?~?),唐代诗人。字有道,信州永丰(今江西广丰)人。乾宁进士,七年后授职校书郎。王贞白的诗颇多佳作,诗多重炼字,善用典,以写景而论,其诗笔致清婉,清俊自得,总体给人以平淡闲适之感。登第授职间,他随军出塞抵御外敌,写下了许多边塞诗。其所作边塞诗,多写征戍之情,深切动人;描写疆场景色,有声有色,苍凉壮阔。其诗中名句“一寸光阴一寸金”,至今广为流传。代表作品有《雨后登庾楼》《从军行》。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天台张处士,诗句造玄微”,诗人开篇便点明所忆之人是来自天台的张处士。“天台”作为一处名山胜地,常与隐者相关联,为张处士的身份增添了几分超凡脱俗的意味。“诗句造玄微”则着重夸赞张处士的诗作造诣。“造”有达到之意,“玄微”指深奥微妙。这表明张处士的诗句意境深邃,能触及到常人难以领会的精妙境界,侧面反映出张处士才学过人、心思细腻。颔联“古乐知音少,名言与俗违”进一步刻画张处士的形象。“古乐知音少”一句,以“古乐”为喻,说明张处士所追求的高雅志趣如同古乐一般,在世间能真正理解、欣赏的人极少。“知音少”突出了他在精神层面的孤独。“名言与俗违”则指出张处士的言论见解往往与世俗观念背道而驰。他不随波逐流,坚守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和思想理念,即便不被世俗认可,也依然坚持自我,这一特点鲜明地展现出他的超凡脱俗与孤高品性。颈联“山风入松径,海月上岩扉”,此句由对张处士内在才情与品性的描述,转向对其所处环境的描绘。“山风入松径”,山间的微风轻轻拂过松树林中的小径,“入”字生动地写出风的动态,风声与松涛交织,营造出清幽宁静的氛围。“海月上岩扉”,海上的明月缓缓升起,映照在张处士居住的岩扉之上。“上”字赋予明月以动感,明月、岩石与松径共同构成一幅空灵、静谧的画面。这两句诗描绘出的环境,与张处士高雅、超凡的形象相得益彰,暗示其远离尘世喧嚣,享受自然宁静的生活状态。尾联“毕世唯高卧,无人说是非”,诗人总结张处士的一生。“毕世唯高卧”,“高卧”一词,原指隐居不仕,此处形容张处士终其一生都选择远离尘世纷扰,过着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无人说是非”则点明正因他远离世俗,避开了世间的纷争与繁杂,所以没有人能对他的生活和言行妄加评说。这既体现出张处士隐居生活的宁静自在,也再次强调他超脱世俗、不被世俗束缚的高洁品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牟融《陈使君山庄》

下一篇:唐·包佶《郊庙歌辞·祀风师乐章·亚献终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