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与江水接":这条杏溪不与江河相连,
"自出林中央":独自从树林深处涌出。
"穿花复远水":它穿过花丛又流向远方,
# 远水:一作绕涧。
"一山闻杏香":整座山都能闻到杏花的清香。
"我来持茗瓯":我提着茶盏来到溪边,
"日屡此来尝":每日多次来此品茶尝水。
# 屡此来:一作夕坐烹。
中唐诗人,苦吟诗人代表
姚合(777~843),唐代诗人。字大凝,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东硖石乡)人。元和进士,授武功主簿。历官金州、杭州刺史及秘书少监,官至秘书监。世称姚武功、姚少监,其诗作也称武功体。姚合与贾岛友善,诗亦相近,并称“姚贾”。其善学诸家之长而自成一体,善写自然景色,喜为五律且刻意求工。推崇王维一派玄远清丽的诗风,对晚唐李频等诗人及南宋“永嘉四灵”、明竟陵派颇有影响。著有《姚少监诗集》《极玄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描绘了杏水从山林中央涌出、穿绕花丛的清幽景致,以及山间弥漫的杏花香气,体现了诗人日复一日来此品茗赏景的闲适生活,表达了诗人对杏水这一清幽之地的喜爱与陶醉,以及对远离尘嚣、亲近自然的隐逸情怀的追求。
2. 写作手法
渲染:“一山闻杏香”虽表面仅写“闻杏香”,但结合前句“穿花复远水”可知,杏水穿行于花丛之间,诗人通过“一山”范围与“杏香”的弥漫感,以“一山”的视角放大杏花的香气,使整个山林仿佛浸润在杏花的芬芳中。诗人未直接描写杏花之盛,却让读者感受到杏花遍布山野、香气萦绕的意境,使杏水的清幽与自然的生机得到进一步升华。白描:“不与江水接,自出林中央”以简练的笔墨直接勾勒杏水的源头特征,它不与江河相连,而是从树林深处自然涌出,通过“不接”“自出”,直观呈现杏水的独立与清幽。
3. 分段赏析
“不与江水接,自出林中央。”开篇以对比手法勾勒杏溪独特出处:不与江河相连,独自从树林深处涌出。“不接”二字凸显其独立于世俗水的清幽,“自出”则赋予溪流以生命力,为全诗奠定远离尘嚣的基调。“穿花复远水,一山闻杏香。”此联描绘溪流蜿蜒之态:或“穿花”展现溪水与繁花的亲密互动,或“绕涧”突出路径的曲折幽深。“一山闻杏香”将嗅觉体验融入山水画卷,暗含春日生机盎然之趣。“我来持茗瓯,日屡此来尝。”诗人提茗瓯访溪的动作,既构成人与自然的互动,又以“日屡”或“夕坐”的时间频繁,传递出对杏溪的痴迷。品茶尝水的细节,将田园雅趣与文人闲适心境融为一体。
上一篇:唐·韩愈《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
下一篇:唐·栖蟾《游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