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绊惹春风别有情":垂柳绊惹着春风翩然起舞别有一番情怀,
# 春风:一作“春光”。,绊惹:撩逗。惹,将垂柳拟人化。
"世间谁敢斗轻盈":在这个世界上飘逸之美还有什么能与之比肩呢。
# 斗:竞争,比赛。
"楚王江畔无端种":婆娑于江畔的垂柳,本是无心所插,
# 江:长安附近的曲江。,楚王:楚灵王,也暗指现实中的王。
"饿损纤腰学不成":可楚王宫中的嫔妃们为使腰肢也像垂柳般纤细轻盈,宁愿忍耐饥饿,甚至白白饿死。
# 纤腰:女子的细腰。一作“宫娥”。,损:损坏。
晚唐诗人
唐彦谦(?~893?),唐代诗人。字茂业,号鹿门先生,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应进士试十余年不第,后避乱居汉南。曾任河中节度副使,历任晋、绛、阆、壁等州刺史。唐彦谦博学多才,擅书画音乐博饮之技。其诗初学温庭筠、李商隐,用事精巧,诗风纤丽。尤擅长七言诗,语言清丽,用典精巧隐僻,对偶工切,对宋代西昆诗人颇有影响。后崇尚杜甫,转趋淳雅壮丽。代表作品有《七夕》《夜蝉》《秋晚高楼》《过长陵》等。著有《鹿门诗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描绘垂柳的轻盈柔美,以柳枝的纤细柔软暗喻女子的腰肢,并借用“楚王好细腰”的典故,讽刺了当时统治者对女子的审美苛求,流露出诗人对女性命运的同情。
2. 写作手法
拟人:“绊惹春风别有情”将垂柳人格化,赋予其主动的情感与行为,暗示垂柳如同含情的女子,与春风互动中藏着特殊情愫。用典:“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两句运用了楚灵王“细腰”的典故,楚灵王喜欢腰细的人,楚国的士大夫们为了投其所好,纷纷节食减肥,饿得身体虚弱,站都站不起来,只为了能让自己的腰看起来更纤细,从而达到得到楚王青睐的目的。诗人将垂柳的柔细枝条比作“纤腰”,讽刺楚王刻意追求细腰的荒唐,暗喻自然之美无需矫饰,也暗含对统治者审美的批判。反问:“世间谁敢斗轻盈”运用了反问手法,通过反问形式强调垂柳的轻盈姿态无人能比,暗含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同时隐晦地讽刺了“楚王好细腰”的典故中人为追求美而扭曲本性的荒诞。
3. 分段赏析
“绊惹春风别有情”一句以拟人手法描写垂柳。一个“绊惹”(撩逗)二字,将垂柳与春风互动的情景写得活灵活现,赋予垂柳以人的情感,展现出其婀娜多姿的独特风韵。“世间谁敢斗轻盈”一句运用夸张手法赞美垂柳。诗人以反问句式强调垂柳的轻盈之美无人能及,“谁敢”二字更突出了垂柳的轻盈特质在世间独一无二。这种写法既表现了诗人对垂柳的赞美。“楚王江畔无端种”一句引入历史典故。借用楚灵王爱细腰的典故,暗指垂柳的种植本是无心之举。“无端”"字暗示了垂柳之美实属自然天成,非人力刻意为之。这种用典手法丰富了诗歌的历史文化内涵。“饿损纤腰学不成”一句巧妙设喻。将垂柳的纤细枝条比作美人的细腰,又讽刺楚宫女为求细腰而饿死的愚行,反衬垂柳自然之美的高贵。“学不成”三字更突出了垂柳天赋之美难以模仿。这种比喻讽刺的手法,使诗歌在写景之余更添深意。
4. 作品点评
诗人运用婉转含蓄的表现手法,以物喻情,寄情于景。其笔触柔中带刚,含蓄中暗藏锋芒,两种艺术表现相得益彰,各具特色。作品追求神韵而非形似,虽未对垂柳作精细描摹,却营造出悠长的审美意境。
# 用事隐僻,讽喻悠远,咏柳而贬美人,咏美人而贬柳,唐人所谓尊题格也。
明杨慎《升庵诗话》
# 咏物诗不待分明说尽,只仿佛形容,便见妙处。
宋吕本中《吕氏童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