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uò
shén

朝代:唐作者:唐彦谦浏览量:2
rén
shì
xiān
jiā
běn
shū
xiāng
jiàn
xiàng
zhōng
jīng
hóng
鸿
piē
guò
yóu
lóng
màn
nǎo
chén
wáng
shì

译文

人世与仙界本就截然不同,何必在中途相见徒增怅惘。她如惊鸿一瞥、游龙般飞逝而去,空自恼恨陈王终究一事无成。

逐句剖析

"人世仙家本自殊":人世与仙界本就截然不同,

"何须相见向中途":何必在中途相见徒增怅惘。

"惊鸿瞥过游龙去":她如惊鸿一瞥、游龙般飞逝而去,

# 惊鸿瞥过游龙:此句化用曹植 《洛神赋》:“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洛神翩然若惊飞的鸿雁,蜿蜒如游动的蛟龙。这两句是写洛神的体态轻盈宛转。

"漫恼陈王一事无":空自恼恨陈王终究一事无成。

# 陈王:曹植。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洛神》是唐代诗人唐彦谦创作的七言绝句。此诗借曹植《洛神赋》中“人神相恋”的典故,首句“人世仙家本自殊”直言人世与仙境本质迥异,次句“何须相见向中途”以反问语气惋惜徒劳的相遇,暗含对超越现实之追求的理性审视;后两句“惊鸿瞥过游龙去,漫恼陈王一事无”化用赋中“惊鸿”“游龙”意象,描绘洛神如惊鸿般飞逝的姿态,以“漫恼”消解曹植的怅惘,暗喻美好理想的虚幻与现实的无奈。全诗以冷峻笔触解构浪漫神话,在典故与意象中融入对“理想与现实隔阂”的哲思,语言含蓄凝练,风格冷峻深婉,于咏史抒怀中展现出晚唐诗歌特有的理趣与苍凉感,具有耐人寻味的艺术张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唐彦谦(?~893?),唐代诗人。字茂业,号鹿门先生,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应进士试十余年不第,后避乱居汉南。曾任河中节度副使,历任晋、绛、阆、壁等州刺史。唐彦谦博学多才,擅书画音乐博饮之技。其诗初学温庭筠、李商隐,用事精巧,诗风纤丽。尤擅长七言诗,语言清丽,用典精巧隐僻,对偶工切,对宋代西昆诗人颇有影响。后崇尚杜甫,转趋淳雅壮丽。代表作品有《七夕》《夜蝉》《秋晚高楼》《过长陵》等。著有《鹿门诗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人世仙家本自殊,何须相见向中途”两句是对人神界限的理性剖白。首句以“本自殊”断然指出人世与仙界本质不同,奠定冷峻基调;次句“何须”以反问强化“相见”的徒劳,既似惋惜洛神与曹植的邂逅,亦暗喻世间求而不得的遗憾,将神话故事拉回现实逻辑,暗含对超越常理之情感的清醒审视。“惊鸿瞥过游龙去,漫恼陈王一事无”两句是对典故的解构与抒情。“惊鸿瞥过”“游龙去”化用《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以轻盈迅疾的动态,勾勒洛神飞逝的缥缈姿态,象征美好事物的转瞬即逝;“漫恼”(空自恼恨)一词消解了曹植的深情执着,直言其烦恼终是“一事无”,既劝慰世人勿为虚幻执迷,亦透露出对理想落空的苍凉慨叹,冷峻笔调中蕴含对人生无奈的深刻共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骆宾王《海曲书情》

下一篇:唐·吴筠《高士咏·广成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