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来慎勿说姑苏":客人来了千万不要说起姑苏这个地方,
"吊古令人百感俱":凭吊古迹让人各种感慨一起涌上心头。
"已讶当年尝越胆":我已经对当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事情感到十分惊讶了,
"更堪此日听《吴趋》":更难以承受今日听到吴地的歌曲《吴趋》。
"荒台鹿下江声咽":荒凉的高台边鹿儿走下,江声如呜咽,
"古木乌啼月影孤":古老的树木间乌鸦啼叫,月影孤独。
"欲问阖闾埋葬地":想要询问阖闾埋葬的地方,
"五湖东畔已荒芜":五湖的东边已经一片荒芜。
元代诗人
戴良(1317—1383)元明间浦江人,字叔能,号九灵山人,又号云林。通经、史百家暨医、卜、释、老之说。初习举子业,寻弃去,学古文于黄、柳贯、吴莱。学诗于余阙。元顺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华,召之讲经史。旋授学正。不久逃去。顺帝授以淮南江北等处儒学提举。后避地吴中,依张士诚。见士诚将败,挈家泛海,抵登、莱。欲行归扩廓军,道梗,侨寓昌乐。元亡,南还,变姓名,隐四明山。明太祖物色得之,召至京师,试以文,欲官之,以老疾固辞,忤旨。逾年自杀。良为诗风骨高秀,眷怀宗国,多磊落抑塞之音。有《九灵山房集》。
1. 分段赏析
首联:“客来慎勿说姑苏,吊古令人百感俱”,开篇直接表明不要提及姑苏,因为凭吊姑苏古迹会引发诸多感慨,奠定全诗深沉、感慨的基调,吸引读者探寻诗人感慨缘由。颔联:“已讶当年尝越胆,更堪此日听《吴趋》”,先回顾越国勾践尝胆复仇的历史,再写如今听到吴地歌曲的感受,通过古今对比,突出历史变化带来的冲击,强化内心感慨。颈联:“荒台鹿下江声咽,古木乌啼月影孤”,细致描绘姑苏古迹现状,荒台、鹿、江声、古木、乌啼、孤月构成一幅荒凉画面,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渲染凄凉氛围,生动表现历史变迁后的衰败。尾联:“欲问阖闾埋葬地,五湖东畔已荒芜”,以探寻阖闾埋葬地却发现其所在五湖东畔已荒芜作结,进一步强调繁华已逝,历史的辉煌终归于尘土,深化对历史兴衰的感慨。
上一篇:明·张时彻《留郎曲》
下一篇:明·戚继光《出塞(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