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óu
dōng

朝代:明作者:戴良浏览量:3
yàng
zhōu
gǎng
duàn
jìn
fān
guǎng
广
jìng
fēi
xīn
wǎng
yún
fēng
chóu
yān
fēn
huàng
yǎng
fàn
jìng
lín
gōng
niè
píng
shàng
làng
屿
chén
shuǐ
luò
zhòng
shān
cháng
yǐn
yǐn
cǎo
pàn
yōu
yōu
bǎng
yōu
huái
怀
duō
qíng
shuí
jiǎng
shēn
tuō
jǐng
xīn
yóu
chén
wǎng
ān
chāo
shì
姿
lái
zòng
shān
quán
shǎng

译文

划着小船前行,正疑惑河道是否已到尽头,扬起船帆后却欣喜发现前方湖面宽阔。这里景色秀丽,处处充满不同的意趣,即便迷失道路,心却依然向往着前行。云雾缭绕的山峰相互层叠交错,浩渺的烟波四处荡漾。佛寺像漂浮在明镜般的湖面上映入眼帘,道观仿佛坐落于屏风之上,可拾级登临。波浪涌起时,孤立的小岛仿佛随之沉没,湖水退落,群山似乎变得更加悠长。隐隐约约能看到草畔的堤坝,悠悠然还有芦苇丛边的船桨。幽远的情怀从此时开始愈发浓厚,可这漂泊的羁旅之情又有谁能慰藉?虽然身体已然脱离危险困境,但心灵仍被尘世的束缚所羁绊。怎样才能拥有超脱尘世的身姿,前来纵情欣赏这山间泉水的美景呢。

逐句剖析

"漾舟疑港断":划着小船前行,正疑惑河道是否已到尽头,

# 漾舟:泛舟。

"进帆喜湖广":扬起船帆后却欣喜发现前方湖面宽阔。

"境丽趣非一":这里景色秀丽,处处充满不同的意趣,

"路迷心已往":即便迷失道路,心却依然向往着前行。

"云峰互稠沓":云雾缭绕的山峰相互层叠交错,

# 稠沓:多而重复。

"烟波纷滉瀁":浩渺的烟波四处荡漾。

# 滉:犹“汪洋”,水广大无际的样子。

"梵宇浮镜入":佛寺像漂浮在明镜般的湖面上映入眼帘,

# 梵宇:寺庙。

"琳宫蹑屏上":道观仿佛坐落于屏风之上,可拾级登临。

# 蹑:踩,踏。,琳宫:旧谓神仙所居之处,亦指道院。

"浪起孤屿沉":波浪涌起时,孤立的小岛仿佛随之沉没,

"水落众山长":湖水退落,群山似乎变得更加悠长。

"隐隐草畔堤":隐隐约约能看到草畔的堤坝,

"悠悠芦际榜":悠悠然还有芦苇丛边的船桨。

# 榜:摇船的用具,这里代指船。

"幽怀自此多":幽远的情怀从此时开始愈发浓厚,

"客情复谁奖":可这漂泊的羁旅之情又有谁能慰藉?

# 奖:辅助。

"身固脱虞阱":虽然身体已然脱离危险困境,

# 虞:原指掌山泽的虞人所张设的陷阱,这里指人世间的各种陷阱。

"心犹寄尘网":但心灵仍被尘世的束缚所羁绊。

# 尘网:尘世。

"安得超世姿":怎样才能拥有超脱尘世的身姿,

"来纵山泉赏":前来纵情欣赏这山间泉水的美景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游东湖》是元代诗人戴良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开篇写泛舟东湖时,由航道疑似断绝到豁然开朗的惊喜;继而描绘东湖云峰重叠、烟波浩渺的景致,以及佛寺道观如浮于镜中、隐于屏上的奇幻之态,展现浪起水落间孤屿、群山的变化;接着抒发幽思,感慨虽脱离困境,却仍受尘世束缚;最后表达渴望超凡脱俗,纵情山水的愿望。全诗以细腻笔触勾勒东湖风光,借景抒怀,含蓄地表达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诗人

戴良(1317—1383)元明间浦江人,字叔能,号九灵山人,又号云林。通经、史百家暨医、卜、释、老之说。初习举子业,寻弃去,学古文于黄、柳贯、吴莱。学诗于余阙。元顺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华,召之讲经史。旋授学正。不久逃去。顺帝授以淮南江北等处儒学提举。后避地吴中,依张士诚。见士诚将败,挈家泛海,抵登、莱。欲行归扩廓军,道梗,侨寓昌乐。元亡,南还,变姓名,隐四明山。明太祖物色得之,召至京师,试以文,欲官之,以老疾固辞,忤旨。逾年自杀。良为诗风骨高秀,眷怀宗国,多磊落抑塞之音。有《九灵山房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漾舟疑港断,进帆喜湖广。”开篇两句描写行船时的感受,在东湖上泛舟,一度怀疑港湾已到尽头,而当帆船继续前进,眼前湖面豁然宽广,不禁心生喜悦。“疑”与“喜”两种情绪的转变,生动展现出东湖景色给诗人带来的意外与惊喜,也侧面烘托出东湖水域变幻的特点。“境丽趣非一,路迷心已往。”此句总括东湖之景,点明东湖景色秀丽,趣味丰富多样,即便迷路,诗人的心也早已被眼前美景牵引。“境丽趣非一”高度概括东湖魅力,“路迷心已往”则进一步强调诗人沉醉于美景,忘路之远近的状态。“云峰互稠沓,烟波纷滉瀁。梵宇浮镜入,琳宫蹑屏上。”先描绘远处景象,重重叠叠的云峰相互交错,浩渺的烟波四处弥漫;再写湖上的建筑,佛寺如浮于明镜之上映入眼帘,道观仿佛可顺着屏风登临。“云峰”“烟波”勾勒出开阔悠远的背景,“梵宇”“琳宫”增添人文气息,动静结合,展现出东湖景色的壮美与雅致。“浪起孤屿沉,水落众山长。隐隐草畔堤,悠悠芦际榜。”前两句通过“浪起”“水落”两种动态场景,写出波浪涌起时孤屿仿佛沉没,湖水退落时群山显得更加悠长;后两句写草畔隐约可见的湖堤,芦苇丛中悠悠飘荡的小船。“沉”“长”生动地描绘出景物在水波变化中的形态,“隐隐”“悠悠”则营造出朦胧、悠然的意境,尽显东湖景色的灵动与静谧。“幽怀自此多,客情复谁奖?身固脱虞阱,心犹寄尘网。”转而抒发情感,诗人表示游览东湖后心中生出诸多幽思,作为客居之人,这种情思又能向谁诉说呢?虽然身体已脱离危险困境,但内心仍被尘世束缚。将东湖游览引发的情感与自身处境相结合,道出内心的孤独与无法摆脱尘世羁绊的无奈。“安得超世姿,来纵山泉赏。”结尾以问句收束,诗人感叹如何才能拥有超脱尘世的姿态,尽情享受这山泉美景。直接表达出对摆脱尘世、纵情山水的向往,点明诗歌主旨,在对东湖美景的留恋中,透露出对自由超脱生活的渴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谢榛《寄怀许伯诚》

下一篇:明·王叔承《宫词一百首(并序)(录五十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