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子论诗谁似公":建安七子论作诗哪个比得此公?
# 七子:指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曹刘须在指挥中":曹植刘桢也应当在您指挥之中。
# 曹刘:曹植、刘桢,二人是当时著名的诗人。
"荐衡昔日知文举":虽知当日推荐祢衡有个孔文举,
# 荐衡昔日知文举:自注:令狐相公曾表荐处士。荐:举荐。衡:祢衡。文举:孔融字文举。
"乞火无人作蒯通":可叹没有人再作“乞火”的蒯通。
# 乞火无人作蒯通:乞火:用汉代蒯通典故,详见《汉书·蒯通传》。蒯通当时任曹参门客,曾为两位隐士说好话,使曹参重用他们。令狐楚表荐张祜,穆宗问元稹,元稹贬低张祜,穆宗终不用张祜。无:一作何。
"北极楼台长挂梦":朝廷的楼台常常牵动您的魂梦,
# 挂梦:梦中思念。,北极:指北极星,此处喻朝廷。
"西江波浪远吞空":像那西江波涛远远遮蔽天空。
# 西江:从西面来的大江,即长江。张祜居地丹阳(今江苏丹阳)近长江。
"可怜故国三千里":可惜您故国三千里的名句,
# 故国三千里:张祜《宫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河满子,双泪落君前。”,可怜:可惜。
"虚唱歌词满六宫":白白地传唱在皇帝的后宫。
# 六宫:皇帝的后宫。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唱和诗。此诗借对友人张祜的评价,表达了对张祜诗才的高度赞赏,叙述了其怀才不遇的不平遭遇,展现了张祜对朝廷的忠贞和不放弃志向的胸怀,归结到其文才高妙却不得重用的不幸,体现了杜牧对张祜的同情与真挚情感。
2. 写作手法
用典:多处运用典故,用“曹刘”两位著名诗人描绘张祜诗才,用“荐衡”“乞火”分别叙述张祜被荐举及无人帮忙说好话的遭遇,使情感表达更含蓄深沉。比喻:“西江波浪远吞空”以长江波浪比喻张祜的胸怀,形象地展现出他浩大的抱负。对仗:颈联“北极楼台长挂梦,西江波浪远吞空”中,“北极”与“西江”、“楼台”与“波浪”、“长挂梦”与“远吞空”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形式美。
3. 分段赏析
首联盛赞张祜诗才,称其才华高过建安七子,连曹植与刘桢都不在话下,虽有过誉之嫌,但符合古人赠答诗客套习惯,表达对张祜的高度赞赏;颔联叙述张祜不平遭遇,用“荐衡”“乞火”正反两个典故,含蓄得当,说他曾得荐举却没遇人为之说好话,终身未得施展抱负之机,体现对其遭遇的同情;颈联展现张祜对朝廷的忠贞和不放弃志向,以“北极”喻朝廷,“西江”既写自然环境又曲喻其胸怀,修辞巧妙;尾联归结张祜文才高妙却不得重用的不幸,“虚唱”强调其《宫词》传唱无用,“故国三千里”暗示其距朝廷遥远,全诗在深沉慨叹中结束,令人感慨。
4. 作品点评
《酬张祜处士见寄长句四韵》此诗感情真挚深沉,展现出诗人对张祜的赞赏与同情。写作上用典巧妙自然,如“曹刘”“荐衡”“乞火”等典故,使情感表达含蓄且有深度;运用比喻将“西江”比作张祜胸怀,生动形象;对仗工整,如颈联增强了诗歌形式美。其语言富有气势,虽为应酬之作却不落俗套,体现了他对友人的真挚情谊和对社会人才境遇的关注。
# “张祜诗云:‘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杜牧赏之,作诗云:‘可怜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词满六宫。’故郑谷云:‘张生故国三千里,知者惟应杜紫微。’诸贤品题如是,祜之诗名安得不重乎?”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四
# 这首诗和《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可看作姐妹篇。作者盛赞张祜的诗才,即使名扬天下的“建安七杰”也无法与之媲美。然由于朝廷不能赏识人才,致使张祜仕途不顺、不得志。作者愤怒地谴责当权大臣妒贤嫉能、压制人才的腐朽现象,对张祜的不幸际遇深表同情。
现代山东大学中文系孙基林《王洪·唐诗精华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