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去解钳釱":热去解脱钳釱,
# 钳釱:钳和钬,古代的两种刑具。钳在颈。钛在足,皆以铁为之。
"飘萧秋半时":飘萧秋半时。
# 飘萧:飘动貌。
"微雨池塘见":小雨池塘出现,
"好风襟袖知":好风领袖知道。
"发短梳未足":发短梳子还不够,
"枕凉闲且欹":枕头凉在一边倾斜。
# 欹:依,倚。
"平生分过此":平时分过这,
# 分过:分担过失、过错。
"何事不参差":什么事情都参差不齐。
# 参差:蹉跎,错过。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秋思》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咏怀诗。这首诗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转和人生境遇的感慨。诗中描绘了初秋时节的清凉与萧瑟;细腻地描写了秋雨和秋风带来的惬意。诗人通过对自身生活细节的描写展现了闲适的生活状态,同时在结尾中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这首诗通过对秋景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思考,体现了杜牧诗歌的深沉与细腻。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首联“热去解钳釱,飘萧秋半时。”中,诗人通过描写秋天的萧瑟和寒冷,表现出自己内心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秋天的冰冷来衬托内心的火热,更加突出了诗人对家乡的渴望与迫切。拟人:颔联“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中,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将“微雨”和“好风”赋予人的情感,仿佛它们也懂得诗人的思乡之情。比喻:颔联“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中诗人将自己比作微雨和好风,把家乡比作池塘和襟袖,生动地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细节描写:颈联“发短梳未足,枕凉闲且欹。”通过描写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如头发梳不顺、靠在枕头上发呆,展现了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的状态。这种细节描写使思乡之情更加真实、深刻。
3. 分段赏析
首联:“热去解钳釱,飘萧秋半时。”诗人以“热去解钳釱。”开篇,表面上写因天气炎热而脱去衣物,实则暗示内心对家乡的思念正在“蠢蠢欲动”。后半句“飘萧秋半时。”则点明时节,以秋天的萧瑟、冷清反衬内心的火热,更加突出了诗人对家乡的渴望与思念。颔联:“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诗人描绘了微雨洒在池塘、清风拂动襟袖的景象。“微雨”与“好风”虽无意,但“池塘”与“襟袖”却满含深情。诗人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将自己比作微雨和好风,把家乡比作池塘和襟袖,生动地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情感层次更加丰富。颈联:“发短梳未足,枕凉闲且欹。”诗人通过描写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如头发梳不顺、晚上靠在枕头上发呆,进一步升华了思乡之情。这些细节展现了诗人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思乡之情已经深深烙印在心中。尾联:“平生分过此,何事不参差。”尾联是全诗的主旨,诗人表达了对一生未能回到家乡的哀思。诗人回忆往昔,感慨万千,认为过去的经历都显得微不足道。这里采用了循序渐进的手法,从生活细节到内心感慨,由浅入深,使思乡之情得到了升华。
上一篇:唐·徐安期《催妆》
下一篇:唐·任华《送宗判官归滑台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