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óng
bāo
qiū
zhāi
宿

朝代:唐作者:韦应物浏览量:3
shān
yuè
jiǎo
zhú
fēng
shuāng
shí
dòng
zhú
bàn
niǎo
jīng
chuāng
jiān
rén
宿

译文

冰冷的月光侵蚀着衰残的烛火,雨声在幽深的竹林中作响。被惊动的鸟儿不时鸣叫一声,在这凄寒的枝头难以入睡。

逐句剖析

"山月皎如烛":冰冷的月光侵蚀着衰残的烛火,

# 如:像。,皎:洁白;明亮。

"风霜时动竹":雨声在幽深的竹林中作响。

"夜半鸟惊栖":被惊动的鸟儿不时鸣叫一声,

# 惊:惊动。

"窗间人独宿":在这凄寒的枝头难以入睡。

# 独:独自。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同褒子秋斋独宿》是唐代诗人韦应物创作的五言绝句,也是一首描写秋夜抒怀的诗。此诗以质朴的语言,运用精妙的描写手法,将多种自然景物有机融合,营造出独特的意境。首句以生动的比喻描绘出山间明月皎洁似烛的画面,为全诗奠定静谧基调。次句通过对风霜吹动竹林的动态刻画,既增添了秋夜的清冷之感,又赋予画面鲜活的动感。后两句视角从景转到人,描绘出夜半时分鸟儿受惊飞起栖息,而窗前诗人独自夜宿的情景。​整首诗把山月、风霜、竹、鸟等自然元素与人的独宿状态相互交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短短二十字便勾勒出一幅静美的秋夜图,传达出孤独与宁静交织的复杂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时期山水田园派诗人

韦应物(735?~790?),唐代诗人。字义博,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韦氏世为三辅名族,天宝时,为玄宗侍卫。后为滁州、江州刺史及左司郎中,官至苏州刺史。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韦应物诗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山水田园诗,与陶渊明并称“陶韦”,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王孟韦柳”。其各体皆擅长,但以五言古体成就最高。风格恬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白居易称其“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代表作品有《采玉行》《夏冰歌》《滁州西涧》等。有《韦苏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的秋天,韦应物于滁州履职。彼时,外甥沈全真,也就是诗中提及的“褒子”,亦与他一同身处滁州。就在这段时间,韦应物挥笔写下《同褒子秋斋独宿》。​诗中构建出寒夜清幽、秋斋萧索的意境,鲜活地呈现出诗人独自夜宿,辗转难眠的画面。也有学者提出,这首诗可能是韦应物的悼亡之作,为解读诗歌提供了全新的思考方向。​金代的赵秉文对韦应物的诗作钦佩有加,他创作的《和秋斋独宿》,是《拟和韦苏州》二十首作品中的第十首。诗中“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几句,通过对残烛、深竹、惊鸟、寒枝等意象的描绘,巧妙借鉴韦诗的意境与笔法,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精准地捕捉到韦诗的神韵。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句“山月皎如烛”描绘出山间的明月。将月亮比作烛光,形象地展现出月光的皎洁与柔和。在静谧的秋夜,明亮的月光照亮了周围的一切,既勾勒出秋夜的清幽之景,也为全诗奠定了清冷、宁静的基调。这一意象的呈现,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深山之中,与诗人一同沐浴在这如烛的月光之下,初步感受到环境的静谧与孤独。次句“风霜时动竹”,视角从天上的明月转移到山中的竹林。“风霜”点明了季节为秋季,此时秋风萧瑟,寒霜降临,更添几分寒意。而“动竹”二字,生动地描绘出风吹霜打的竹林,枝叶摇曳、沙沙作响的动态画面。这一动态描写,打破了首句营造的静态氛围,在秋夜的寂静中增添了动感。但这种动,不仅没有打破宁静,反而通过风声、竹声,以动衬静,进一步强化了夜的清冷与寂静,让孤独之感愈发浓烈,也从侧面烘托出诗人内心的不平静。后两句中“夜半鸟惊栖”,深夜本应是万籁俱寂,鸟儿安然栖息之时,可此时鸟儿却被惊醒。究竟是因为秋夜的风霜、竹声,还是其他未知的因素,不得而知。但鸟儿的受惊飞起,再度打破了秋夜的平静,使原本就静谧的氛围多了一丝不安与寂寥。而“窗间人独宿”则直接点明了诗中的主角——诗人。在这样一个寒夜,窗外有明月、风霜、动竹、惊鸟,而窗内只有诗人独自夜宿。诗人将自己置于这秋夜的环境之中,人与景相互映衬,以鸟的“惊栖”,衬托人的“独宿”,强烈地抒发了诗人孤独无依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清孤淡寂,苏州自写照语。

宋刘辰翁《韦孟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裴迪《辋川集二十首·孟城坳》

下一篇:唐·韩愈《谢自然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