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月皎如烛":冰冷的月光侵蚀着衰残的烛火,
# 如:像。,皎:洁白;明亮。
"风霜时动竹":雨声在幽深的竹林中作响。
"夜半鸟惊栖":被惊动的鸟儿不时鸣叫一声,
# 惊:惊动。
"窗间人独宿":在这凄寒的枝头难以入睡。
# 独:独自。
中唐时期山水田园派诗人
韦应物(735?~790?),唐代诗人。字义博,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韦氏世为三辅名族,天宝时,为玄宗侍卫。后为滁州、江州刺史及左司郎中,官至苏州刺史。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韦应物诗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山水田园诗,与陶渊明并称“陶韦”,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王孟韦柳”。其各体皆擅长,但以五言古体成就最高。风格恬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白居易称其“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代表作品有《采玉行》《夏冰歌》《滁州西涧》等。有《韦苏州集》。
1. 分段赏析
首句“山月皎如烛”描绘出山间的明月。将月亮比作烛光,形象地展现出月光的皎洁与柔和。在静谧的秋夜,明亮的月光照亮了周围的一切,既勾勒出秋夜的清幽之景,也为全诗奠定了清冷、宁静的基调。这一意象的呈现,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深山之中,与诗人一同沐浴在这如烛的月光之下,初步感受到环境的静谧与孤独。次句“风霜时动竹”,视角从天上的明月转移到山中的竹林。“风霜”点明了季节为秋季,此时秋风萧瑟,寒霜降临,更添几分寒意。而“动竹”二字,生动地描绘出风吹霜打的竹林,枝叶摇曳、沙沙作响的动态画面。这一动态描写,打破了首句营造的静态氛围,在秋夜的寂静中增添了动感。但这种动,不仅没有打破宁静,反而通过风声、竹声,以动衬静,进一步强化了夜的清冷与寂静,让孤独之感愈发浓烈,也从侧面烘托出诗人内心的不平静。后两句中“夜半鸟惊栖”,深夜本应是万籁俱寂,鸟儿安然栖息之时,可此时鸟儿却被惊醒。究竟是因为秋夜的风霜、竹声,还是其他未知的因素,不得而知。但鸟儿的受惊飞起,再度打破了秋夜的平静,使原本就静谧的氛围多了一丝不安与寂寥。而“窗间人独宿”则直接点明了诗中的主角——诗人。在这样一个寒夜,窗外有明月、风霜、动竹、惊鸟,而窗内只有诗人独自夜宿。诗人将自己置于这秋夜的环境之中,人与景相互映衬,以鸟的“惊栖”,衬托人的“独宿”,强烈地抒发了诗人孤独无依的心境。
# 清孤淡寂,苏州自写照语。
宋刘辰翁《韦孟全集》
上一篇:唐·裴迪《辋川集二十首·孟城坳》
下一篇:唐·韩愈《谢自然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