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仙瑶瑟夜珊珊":玉一般的仙子轻抚瑶琴,在这幽寂长夜里,琴音似流泉潺湲,
"月过楼西桂烛残":明月悄然移过楼西,桂木香烛已燃至残烬,光影渐暗。
# 楼西:一作西楼。
"风景人间不如此":人间的风景无法与这般仙境相比,
"动摇湘水彻明寒":看那湘江水波轻颤,寒意从水面漫到江底,彻骨浸透了整片夜天。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1. 分段赏析
首句以“玉仙”修饰瑶瑟,赋予乐器超凡脱俗的仙家气质;“夜珊珊”既指瑟声清脆如玉击(“珊珊”为象声词),又暗含夜色渐深、光影摇曳的朦胧感。通过通感手法将听觉(瑟声)与视觉(夜色)交融,营造出清冷幽邃的意境,暗示诗人对高洁、超然境界的向往。第二句以“月过楼西”展现时间的流动(月亮西移)与空间的转换(楼阁与夜空),而“桂烛残”既点明夜深(烛烬),又以“桂”字呼应月宫传说,强化诗意神话色彩。烛光将尽与月光清冷形成对比,为后文“风景人间不如此”的感慨埋下伏笔,暗示人间繁华终归于自然永恒。第三句直抒胸臆,以“不如”二字否定人间俗景,凸显诗人对眼前景色的极致赞叹。通过对比,表达对超凡脱俗之美的追求,暗含对现实世界的疏离感。末句以湘水“动摇”呼应前文瑟声,将听觉意象转化为自然景观的动态;“彻明寒”既写湖水彻夜寒凉,又暗喻诗人内心孤寂清冷。以景结情,将抽象情感具象化,留下悠长余韵,体现杜牧诗“含蓄深沉”的风格特点。
上一篇:唐·张乔《秋夕》
下一篇:唐·王勃《三月曲水宴得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