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ò
hán
guān

朝代:唐作者:宋之问浏览量:1
èr
bǎi
shí
zǎi
hǎi
nèi
fēn
fēn
liù
guó
bīng
tóng
xióng
shì
wèi
fēn
cóng
chéng
qín
jué
wèn
jūn
míng
jiāng
gǒu
dào
lùn
lùn
xūn

译文

战国纷争二百四十载,四海之内战乱纷纷扰扰。六国曾联合兵力抗强秦,七雄争霸天下,局势难料。苏秦合纵之策助六国拒秦,其智谋决断,问鼎天下英豪。然孟尝君门下鸡鸣狗盗之徒,论德行不论功勋,世事难料。

逐句剖析

"二百四十载":战国纷争二百四十载,

"海内何纷纷":四海之内战乱纷纷扰扰。

"六国兵同合":六国曾联合兵力抗强秦,

"七雄势未分":七雄争霸天下,局势难料。

"从成拒秦帝":苏秦合纵之策助六国拒秦,

"策决问苏君":其智谋决断,问鼎天下英豪。

"鸡鸣将狗盗":然孟尝君门下鸡鸣狗盗之徒,

"论德不论勋":论德行不论功勋,世事难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过函谷关》是唐代诗人宋之问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通过回顾战国时期的历史纷争,抒发了对德行与功勋关系的思考。其前四句描绘了战国二百四十余年里,海内纷扰、六国合纵抗秦、七雄并立的动荡局势;后四句则聚焦于苏秦的合纵策略,并以“鸡鸣狗盗”的典故引出“论德不论勋”的观点。全诗运用典故与议论相结合的手法,借古事以抒怀,在对战国历史的追溯中,隐含着对德行重于功勋的价值判断,体现了诗人对品德修养的推崇。其中“鸡鸣将狗盗,论德不论勋”两句,以历史典故为切入点,鲜明地表达了诗歌的主旨,发人深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初唐诗人,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

宋之问(656?~712?),唐代诗人。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上元二年进士,后因趋附谄事张易之兄弟受牵连被贬。宋之问是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与沈佺期齐名,时称“沈宋”。其诗多应制唱和之作,格律严整,文辞华丽。早期作品词采音韵精切工整,晚期流放途中所作诗,写景抒情,内容充实,含蓄凝炼。代表作品有《题大庾岭北驿》《过蛮洞》《渡汉江》等。著有《宋之问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二百四十载,海内何纷纷”首联以时间与空间的宏大视角切入,概括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二百四十载”指战国时期近二百年的纷争,“海内何纷纷”则勾勒出天下动荡、战乱频仍的图景。诗人以数字的具体性与“纷纷”的模糊性形成对比,既点明历史跨度之长,又凸显时代的混乱无序,为全诗奠定怀古伤今的基调。此处虽未直接提及函谷关,却通过时代背景的铺陈,暗示函谷关作为秦与六国交锋要冲的战略地位。“六国兵同合,七雄势未分”颔联聚焦战国中期的关键历史事件——六国合纵抗秦。“六国兵同合”指苏秦倡导的合纵策略,齐、楚、燕、赵、魏、韩六国联合抗秦,形成军事同盟;“七雄势未分”则强调秦与六国势均力敌的对峙局面。“同合”与“势未分”形成动态平衡:合纵的“同”是六国短暂的联合,“势未分”则暗示秦的崛起已不可阻挡,为后文埋下历史走向的伏笔。诗句以简练的语言概括复杂的政治军事格局,体现诗人对历史脉络的精准把握。“从成拒秦帝,策决问苏君”颈联进一步聚焦合纵的核心人物——苏秦。“从成拒秦帝”中,“从”通“纵”,指合纵成功后,六国一度遏制了秦的扩张野心;“策决问苏君”则突出苏秦作为合纵策略的设计者与推动者,其智谋是六国决策的关键。诗人在此强调个人在历史转折中的作用,苏秦的“策”与首联的“纷纷”形成对照:乱世之中,谋略可凝聚力量,暂时扭转局势。诗句隐含对苏秦纵横之才的赞叹,也为尾联的议论做铺垫。“鸡鸣将狗盗,论德不论勋”尾联笔锋一转,以“鸡鸣狗盗”的典故引发议论:“论德不论勋”,即评价历史人物应重德行而非功绩。表面看,诗人似在批评六国合纵依赖权术,实则升华主题:战国纷争中,各国虽凭谋略暂时获利,但若背离“德行”,终难长治久安。秦最终统一,除实力外,亦暗含对“勋”与“德”关系的反思。此联借古讽今,可能隐含诗人对唐代社会重功利、轻德行的现实感慨,使怀古之作兼具现实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虞世南《咏舞》

下一篇:唐·羊士谔《忆江南旧游二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