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南一寺临河干":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
# 河干:河岸。干:岸。,临:靠近,也有“面对”之意。,南:南部。,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县。
"山门圮于河":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
# 圮:倒塌。,山门:寺庙的大门。
"二石兽并沉焉":门前的两只石兽也一起沉没在这条河中。
# 沉焉:沉没在这条河里。焉,兼词,于此,在那里。,并:一起。
"阅十余岁":经过十多年,
# 十余岁:十多年。岁:年。,阅:过了,经过。
"僧募金重修":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
"求二石兽于水中":在河中寻找石兽,
# 求:寻找。
"竟不可得":最后没找到,
# 竟:终了,最后。
"以为顺流下矣":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
"棹数小舟":于是划着几只小船,
# 棹:名词作动词,划(船)。
"曳铁钯":拖着铁钯,
# 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平土。钯,通“耙”。,曳:拖着,牵引。
"寻十余里无迹":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讲学,
# 设帐:设馆教书。,讲学家:讲学先生,以向生徒传授“儒学”为生的人。
"闻之笑曰":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
"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 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这些人。究:研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是非木杮":这(石兽)不是木片,
# 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是,这。杮,削下的木片。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
# 暴涨:洪水。暴,突然(急、大)。,为:被。,岂能:怎么能。
"乃石性坚重":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
"沙性松浮":沙的性质松软浮动,
"湮于沙上":石兽埋没在沙里,
# 湮:埋没。
"渐沉渐深耳":越沉越深罢了。
"沿河求之":顺着河流寻找石兽,
"不亦颠乎":不是颠倒了吗?”
# 颠:颠倒,错乱,一作“癫”,荒唐。
"众服为确论":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 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为:认为是。
"一老河兵闻之":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
# 河兵:指镇守河防的兵。清代设河道总督,辖有专门治河的兵营。
"又笑曰":又笑着说:“
"凡河中失石":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
"当求之于上流":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
"盖石性坚重":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
# 盖:因为。
"沙性松浮":沙的性质松软轻浮,
"水不能冲石":水流不能冲走石头,
"其反激之力":水流反冲的力量,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
# 坎穴:坑洞。,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渐激渐深":越激越深,
"至石之半":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
"石必倒掷坎穴中":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
# 倒掷:倾倒。
"如是再啮":如果像这样再冲刷,
# 如是:像这样。
"石又再转":石头又会再次转动。
"转转不已":像这样不停地转动,
# 不已:不停止。已:停止。
"遂反溯流逆上矣":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
# 溯流:逆流。,遂:于是。
"求之下流":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
"固颠":本来就显得很荒唐;
# 固:固然。
"求之地中":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
"不更颠乎":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
"如其言":人们依照他的话去寻找,
# 如:依照,按照。
"果得于数里外":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找到了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
#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但知其一":只知道表面现象,
# 其一:表面现象。,但:只,仅仅。
"不知其二者多矣":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
# 其二:根本道理。
"可据理臆断欤":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 欤: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译为“呢”。,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清代学者、文学家
纪昀(1724~1805),清代学者、文学家。字晓岚、春帆,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孤石老人,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乾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学问博深而通达,曾以总纂官主撰《四库全书》,主持编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后因病而逝,谥号文达。纪昀工诗文,能作小说。其诗多华贵典赡之作。他谪戍塞外所作《乌鲁木齐杂诗》,内容温和文雅,无愁苦之音。他又仿《聊斋志异》体,作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另著有《纪文达公遗集》《沈氏四声考》《河源纪略》《玉谿生诗说》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文言小说,也是一则寓言故事。此文借一则颇具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既嘲讽了学者之类一知半解却自以为是的人,又阐明了认识事物需全面深入调查探究的道理。
2. 写作手法
对比:文章通过僧人、讲学家和老河兵对石兽下落的不同判断进行对比,僧人仅凭经验认为石兽顺流而下,讲学家空谈理论觉得石兽埋于沙中,老河兵结合实践指出石兽在上游,在鲜明对比中凸显盲目臆断与注重实践的差异,强化对事物需全面探究的哲理表达。
3. 分段赏析
开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短短数语,便将故事的时间、地点与核心事件交代得一清二楚。沧州城南,一座寺庙紧邻河岸,山门因河水冲击而倒塌,两只石兽随之沉入河底,简洁的描述为后续情节发展埋下伏笔。“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历经十多年,寺僧募集资金重修寺庙,此时寻找石兽成为必然之举。但他们仅凭直觉,主观认定石兽会顺流而下,于是“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寺僧们积极行动,划船拖着铁钯沿下游寻找十余里,却一无所获。这一段通过寺僧简单直接的搜寻方式,生动展现出他们认知的片面性。他们仅依据生活中常见的物体随水漂流现象,便盲目行动,未深入思考石兽自身特性以及河流复杂的状况,为后文不同观点的碰撞做好铺垫,也暗示了面对复杂问题的思考。第二段“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其“笑”极具画面感,生动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学识渊博、轻视他人的神态。他批评寺僧“尔辈不能究物理”,随后依据石兽“坚重”、沙性“松浮”的特性,推断石兽应“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认为沿河流下游寻找石兽的做法十分荒唐。讲学家的这一番分析,从理论层面看,似乎有理有据,运用了对石头与沙子特性的认知,符合一般人对物体在泥沙中沉降的理解,因而引得众人“服为确论”。然而,他的观点看似逻辑严密,实则脱离实际,完全忽视了河水流动这一关键因素对石兽位置的影响。讲学家的判断反映出社会中一类人,他们虽有一定知识储备,却局限于书本理论,习惯从固定思维出发,不考虑实际情况的复杂性,仅凭主观臆断就轻易下结论,这种思维方式在面对具体问题时,往往会陷入困境,得出错误结果,这也进一步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尾段老河兵“闻之,又笑曰”,这一“笑”与讲学家的笑形成鲜明对比,老河兵的笑饱含着对前两者错误判断的了然与自信。他依据多年在河边的实践经验,指出“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接着,老河兵详细阐述了石兽逆流而上的原理:“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他的分析全面考虑了石头、沙子与水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将物理特性与自然现象紧密结合,展现出对事物深入、全面的理解。最终“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事实证明老河兵的判断完全正确,石兽在上游数里外被找到。这一结果不仅有力地验证了老河兵观点的科学性,更通过与寺僧、讲学家错误判断的强烈反差,深刻讽刺了那些片面认知、主观臆断之人。文章结尾“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水到渠成地揭示出全文主旨,告诫人们在面对世间万事万物时,切不可仅凭一知半解就盲目主观判断,而应深入调查、全面思考,充分考虑事物的多种因素与复杂特性,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4. 作品点评
《河中石兽》的故事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发人深省的哲理。它告诉我们,天下万物既遵循普遍规律,又各具特殊性。而这种特殊性往往与事物所处的环境、条件紧密相连,并会随着环境变化而不断发展。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经验比比皆是,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正确性,这也正是这篇文章历久弥新的现实意义所在。
# 本文虽然短小,但结构却相当严谨。寺僧的话、讲学家的话、特别是老河兵的话,一层深似一层,犹如剥笋一般,极具说服力。文章的语言亦精炼准确,有一种不容辩驳的力量在。
现代中国词学研究会理事、贵州师范大学中国诗词韵文研究所所长汪泰陵《清文选》
上一篇:清·陈维崧《醉落魄·咏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