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cuī
duān
gōng
láng
jūn
jīng
jìn
xǐng

朝代:唐作者:权德舆浏览量:2
jiàn
fēng
姿
měi
réng
wén
qín
qīng
qiū
shàng
guó
bái
shào
nián
rén
dài
yuè
qīng
fān
yíng
shuāng
cǎi
xīn
guò
tíng
ruò
yǒu
wèn
wèi
shuō
zhāng
bīn

译文

已经看到他风姿美好,又听说他才艺学业勤奋。在这清冷的秋天前往京城,是一位皮肤白皙的少年。伴随着月光轻快的船帆疾驰,迎着寒霜穿着崭新的彩服。如果在庭院中受到询问,就为他讲述漳水之滨的事情。

逐句剖析

"已见风姿美":已经看到他风姿美好,

"仍闻艺业勤":又听说他才艺学业勤奋。

"清秋上国路":在这清冷的秋天前往京城,

"白皙少年人":是一位皮肤白皙的少年。

"带月轻帆疾":伴随着月光轻快的船帆疾驰,

"迎霜彩服新":迎着寒霜穿着崭新的彩服。

"过庭若有问":如果在庭院中受到询问,

"一为说漳滨":就为他讲述漳水之滨的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送崔端公郎君入京觐省》为唐代诗人权德舆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整首诗押词韵第六部。诗中巧妙引用“彩服”与“过庭”的典故,成功塑造出崔端公郎君风姿卓绝、勤奋钻研艺业的形象。诗作描绘了清秋之际,郎君启程入京觐省的画面。“带月轻帆疾”“迎霜彩服新”等意象,鲜活地勾勒出白衣少年日夜兼程的飒爽风采。而尾联“若有过庭问”,运用典故含蓄地表达父子间的礼仪传承,同时借“漳滨旧事”,深切寄托了诗人送别时的真挚情谊。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时期文学家

权德舆(759~818),唐代文学家。字载之。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人,后徙于润州丹阳(今江苏镇江)。名士权皋之子。以文章进身,由谏官累迁至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卒于山南东道节度使任。谥文,后人称为权文公。权德舆为贞元、元和两朝文坛盟主,也是中唐台阁体的重要作家。其创作以文章著名,为文“尚气尚理”,主张“体物导志”“有补于时”,不满于“词或侈靡,理或底伏”之衰薄文风。其文弘博雅正,温润周详。其诗以五言居多,五古、五律赡缛浑厚,颇多佳作。严羽《沧浪诗话》谓其诗“有绝似盛唐者”。代表作品有《两汉辨亡论》《玉台体》《岭上逢久别者又别》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题材诗。诗描绘清秋时节崔端公郎君入京觐省场景,营造出奔波又朝气氛围,刻画其昼夜兼程风采。通过“彩服”“过庭”典故,塑造其风姿俊美、勤勉艺业形象,体现父子礼仪传承,表达送别情谊,展现对其关切与祝福。

2. 写作手法

白描:“清秋上国路,白皙少年人”此句仅用“清秋”点明时节,“上国路”描述行程,“白皙少年人”描绘人物外貌,简洁勾勒出在清秋时节,一位白皙的少年踏上前往京城道路的画面,不着过多修饰,却生动展现出少年出行的场景。用典:诗中“迎霜彩服新”一句运用了“彩服”典故。此典故源自老莱子着彩衣娱亲的故事,老莱子为使父母开心,年逾七十仍身着彩衣扮孩童嬉戏。在这里,诗人借“彩服”指代华丽的服饰,隐喻崔端公郎君身着华服,以荣显之态归省尊亲,展现出郎君对此次觐省的重视以及自身的风采。“过庭若有问”运用了“过庭”典故。该典故出自《论语・季氏篇》中“鲤趋而过庭”的故事,孔子独自站在庭院中,儿子孔鲤恭敬地小步快走经过,孔子便教导他学诗学礼。诗中借此典故暗指崔端公郎君平日里承袭父亲的教诲,恪守礼法,也暗示了此次入京觐省,若父亲有所问询,郎君定能应对得体,不负父教。意象组合:“带月轻帆疾,迎霜彩服新”此句中,“月”这一意象,常给人清冷、幽远之感,加之“带月”,描绘出少年趁着月色赶路,点明时间为夜晚,渲染出静谧氛围。“轻帆疾”的“帆”作为行舟的标志,与“疾”字搭配,表现船行速度之快,暗示少年行程的急切,也展现出一种轻快之感。“霜”点明时节为秋季,营造出清冷、高洁的氛围,“迎霜”描绘少年迎着秋霜前行,体现出不畏寒凉的意气。“彩服”指代华丽衣服,既暗示少年身份,又增添画面美感。

3. 分段赏析

首联“已见风姿美,仍闻艺业勤”:“已见”和“仍闻”表明诗人对崔端公郎君的了解,不仅亲眼看到他风姿美好,还听闻他才艺学业勤奋。这两句从外貌和才华两个方面对郎君进行了赞美。颔联“清秋上国路,白皙少年人”:“清秋”点明了送别的时间,给人一种清冷、爽朗的感觉。“上国路”指出郎君前往京城的道路,暗示他的前程远大。“白皙少年人”则描绘出郎君的外貌特征,皮肤白皙,展现出他的青春活力和朝气蓬勃,进一步强调了郎君的美好形象。颈联“带月轻帆疾,迎霜彩服新”:“带月”和“迎霜”描绘出郎君行程的环境,月光相伴,寒霜相迎,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又充满诗意的氛围。“轻帆疾”表现出船行的轻快,体现出郎君行程的顺利和轻松。“彩服新”则描绘出郎君穿着崭新的彩服,展现出他的精神焕发和意气风发。这两句通过对环境和郎君状态的描写,展现出郎君在送别时的良好状态,也表达了诗人对郎君的美好祝愿。尾联“过庭若有问,一为说漳滨”:“过庭”运用了典故,指代儿子接受父亲的教诲。“若有问”表示假设郎君在京城受到询问,“一为说漳滨”则是诗人希望郎君在受到询问时,能为对方讲述漳水之滨的事情。这可能是诗人希望郎君在京城能有所作为,将漳水之滨的美好事物或自己的经历分享给他人,也体现出诗人对郎君的关怀和期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独坐》

下一篇:唐·李贺《浩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