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女乘鸾已上天":公主不幸去世了,
# 嬴女:指传说中的秦穆公女弄玉。
"仁祠空在鼎湖边":只留下瑶台寺还在昭陵旁边。
# 鼎湖:地名。古代传说黄帝在鼎湖乘龙升天。
"凉风遥夜清秋半":今天晚上正值凉风习习的八月十五日清秋月夜,
"一望金波照粉田":明亮的月光照着这座用公主的汤沐所得造的寺庙。
# 金波:月光。
中唐时期文学家
权德舆(759~818),唐代文学家。字载之。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人,后徙于润州丹阳(今江苏镇江)。名士权皋之子。以文章进身,由谏官累迁至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卒于山南东道节度使任。谥文,后人称为权文公。权德舆为贞元、元和两朝文坛盟主,也是中唐台阁体的重要作家。其创作以文章著名,为文“尚气尚理”,主张“体物导志”“有补于时”,不满于“词或侈靡,理或底伏”之衰薄文风。其文弘博雅正,温润周详。其诗以五言居多,五古、五律赡缛浑厚,颇多佳作。严羽《沧浪诗话》谓其诗“有绝似盛唐者”。代表作品有《两汉辨亡论》《玉台体》《岭上逢久别者又别》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唐朝权德舆写的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月怀古诗。全诗通过神话典故与历史意象的交织,描绘了中秋月夜的清冷之景,同时暗含对逝去公主的追思,营造出空寂苍凉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与对自然永恒之美的赞叹。
2. 写作手法
用典:“嬴女乘鸾已上天”一句运用了秦穆公之女弄玉与萧史吹箫引凤、乘凤而去的典故,以弄玉成仙来比喻公主去世,使表达更为含蓄、委婉,同时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和神秘色彩。借景抒情:“凉风遥夜清秋半”通过描写凉风习习的八月十五日月夜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清幽、凄凉的氛围,烘托出对公主去世的哀伤之情。烘托:文本通过对瑶台寺周围环境的描写,如“仁祠空在鼎湖边”“一望金波照粉田”,以寺庙的空寂和月光下汤沐邑的景象,烘托出公主去世后的冷清和寂寞,突出了对公主的思念与悼念之情。
3. 分段赏析
首句“嬴女乘鸾已上天”中,“嬴女”指秦穆公之女弄玉。传说中,萧史教弄玉吹箫,最终二人乘凤鸟飞升而去。此句借用弄玉成仙的典故,委婉地比喻公主的离世。次句“仁祠空在鼎湖边”里,“仁祠”一词,据明・杨慎《艺林伐山・仙陀》记载,是佛寺的别称,在此处具体指瑶台寺。“鼎湖”本为黄帝乘龙升天之地,后常被用来借指帝王。如清・吴伟业《圆圆曲》中“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便是用“鼎湖”代指帝王。此句意为公主去世后,唯有瑶台寺空寂地矗立在唐太宗昭陵之畔,形成一种物是人非的苍凉意境。第三句“凉风遥夜清秋半”,紧扣诗题,通过“凉风”“遥夜”“清秋半”等意象,清晰地点明了写诗的时间是凉风习习的八月十五中秋月夜,营造出一种清冷而悠远的氛围。末句“一望金波照粉田”中,“金波”指的是月光,“粉田”即脂粉田,也就是公主的汤沐邑。此句再次强调了季节特征,同时通过月光照耀公主汤沐邑的描写,进一步凸显了瑶台寺与公主之间的关联,使整首诗的意境更加完整和深远。
上一篇:唐·熊孺登《祗役遇风谢湘中春色》
下一篇:唐·刘威《旅中早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