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ǎn
jìng
jiàn
bái
shù
jīng
guāng
xiān

朝代:唐作者:权德舆浏览量:2
qiū
lái
jiǎo
jié
bái
guāng
shì
tuō
cháo
zān
xué
jiǔ
kuáng
hān
hái
ér
sūn
xiào
wǎn
cháng

译文

秋日里,鬓边几茎白发皎洁发亮,在镜中显得格外鲜明,我试着摘下束发的朝簪,摆脱官场束缚,效仿那些纵酒放狂的人。酣畅地唱完一曲,心中满是自在快乐的滋味,儿孙们嬉笑着围过来,小手拉扯着我的衣裳,热闹又温馨。

逐句剖析

"秋来皎洁白须光":秋日里,鬓边几茎白发皎洁发亮,在镜中显得格外鲜明,

"试脱朝簪学酒狂":我试着摘下束发的朝簪,摆脱官场束缚,效仿那些纵酒放狂的人。

# 酒:一作舞。

"一曲酣歌还自乐":酣畅地唱完一曲,心中满是自在快乐的滋味,

"儿孙嬉笑挽衣裳":儿孙们嬉笑着围过来,小手拉扯着我的衣裳,热闹又温馨。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览镜见白发数茎光鲜特异》是唐代诗人权德舆的七言绝句。诗中聚焦秋日镜中几茎格外鲜亮的白发,以小见大,抒发诗人直面衰老的豁达胸怀。“试脱朝簪学酒狂”一句,尽显诗人抛却官帽、纵意洒脱的豪情,将对官场束缚的超脱之意表露无遗;而“儿孙嬉笑挽衣裳”的温情场景,更以天伦之乐作结,在老少互动的生动画面中,勾勒出诗人追求自在生活的从容心境。全诗短短四句,语言凝练晓畅,于细微处见哲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时期文学家

权德舆(759~818),唐代文学家。字载之。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人,后徙于润州丹阳(今江苏镇江)。名士权皋之子。以文章进身,由谏官累迁至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卒于山南东道节度使任。谥文,后人称为权文公。权德舆为贞元、元和两朝文坛盟主,也是中唐台阁体的重要作家。其创作以文章著名,为文“尚气尚理”,主张“体物导志”“有补于时”,不满于“词或侈靡,理或底伏”之衰薄文风。其文弘博雅正,温润周详。其诗以五言居多,五古、五律赡缛浑厚,颇多佳作。严羽《沧浪诗话》谓其诗“有绝似盛唐者”。代表作品有《两汉辨亡论》《玉台体》《岭上逢久别者又别》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该诗创作于唐代文人隐逸思潮盛行的文化语境中。权德舆以日常揽镜自照的生活场景为契机,突破传统了“悲秋叹老”的窠臼,将衰老主题升华为对超然物外精神境界的展现,在白发镜影与脱簪狂歌的意象交织中,完成了从生命感悟到精神超越的诗意转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抒怀言志诗。诗歌描绘了秋日揽镜所见数茎光鲜白发的场景,通过“试脱朝簪学酒狂”的洒脱意向与“儿孙嬉笑挽衣裳”的温馨画面,展现了诗人面对衰老时超脱官场束缚以及向往自在生活的豁达心境,借日常瞬间的捕捉抒发了对本真生活的追求。

2. 写作手法

对比:“秋来皎洁白须光,试脱朝簪学酒狂。一曲酣歌还自乐,儿孙嬉笑挽衣裳。”通过“白发衰老”与“洒脱行为”“官场束缚”与“家庭温情”的双重对比,强化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自在的主题。虚实相生:“秋来皎洁白须光”为实景描写,直观呈现诗人年老、胡须洁白之态。“试脱朝簪学酒狂”属意象联想,引发对诗人摆脱束缚、狂放状态的想象。为虚写。虚实相生,实景为联想奠基,意象拓展意境,强化主题与情感表达。

3. 分段赏析

首句“秋来皎洁白须光”里,诗人用“洁白光亮的胡须”勾勒出自己的形象。“皎皎”不仅写出白发的光泽,还让人感受到清俊高洁的气质,打破了白发总与衰老挂钩的固有印象,暗含着他对生命自然状态的坦然接纳。次句“试脱朝簪学酒狂”中,“脱”和“学”两个动作特别传神。“朝簪”是官场的象征,“试脱”写出诗人尝试摆脱世俗束缚的心理;“学酒狂”则通过描写醉酒后的疏狂姿态,生动展现他追求自由、放纵自我的样子,直接表达出对精神自由的向往。后两句“一曲酣歌还自乐,儿孙嬉笑挽衣裳”里,“酣歌自乐”进一步写出诗人享受当下的状态,而“儿孙嬉笑挽衣裳”则描绘了一幅鲜活的生活画面:孩子们笑着拉扯他的衣裳,充满温情。前一句直接诉说心境,后一句借场景抒情,一静一动相互映衬,既写出个人的逍遥自在,又融入和儿孙在一起的天伦之乐,让“及时行乐、豁达生活”的主题更加鲜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武元衡《休暇日,中书相公致斋禁省,因以寄赠》

下一篇:唐·韩愈《入关咏马》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