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ǐ
chú
ǒu
chéng

朝代:清作者:黄景仁浏览量:3
qiān
jiā
xiào
lòu
chí
chí
yōu
huàn
qián
cóng
wài
zhī
qiǎo
shì
qiáo
rén
shí
xīng
yuè
kàn
duō
shí
nián
nián
fèi
yín
shēn
ér
dēng
qián
qiè
xiào
pín
bèi
zhī
huǐ
wǎng
pāo
xīn
zuò
shī
rén

译文

千家万户传来欢声笑语,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流逝,内心的忧患却从这热闹之外悄然生出。我默默地站在市桥上,没有人认识我,一颗星星像月亮一样明亮,我看了很久很久。每年除夕夜,我都要费力地吟诗作赋,儿女们在灯前对我窃笑不已。你们哪里知道,我自己也在后悔,白白地花费了心血,去做一个诗人。

逐句剖析

"千家笑语漏迟迟":千家万户传来欢声笑语,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流逝,

# 迟迟:指时间过得很慢。,漏:漏壶,古代计时仪器。

"忧患潜从物外知":内心的忧患却从这热闹之外悄然生出。

# 物外知:从时间流逝、外物变迁中感觉出来。,潜:暗中,悄悄地。

"悄立市桥人不识":我默默地站在市桥上,没有人认识我,

# 识:在这里是认识的意思。,市桥:指作者家乡市镇中的桥。江南城镇多傍水为街,市中多桥。

"一星如月看多时":一颗星星像月亮一样明亮,我看了很久很久。

"年年此夕费吟呻":每年除夕夜,我都要费力地吟诗作赋,

# 吟呻:朗诵的声音,指作诗。

"儿女灯前窃笑频":儿女们在灯前对我窃笑不已。

# 频:屡次。,窃:私自、暗自。

"汝辈何知吾自悔":你们哪里知道,我自己也在后悔,

"枉抛心力作诗人":白白地花费了心血,去做一个诗人。

# 枉抛:空费。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癸巳除夕偶成二首》是清代诗人黄景仁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者作于除夕之夜,展现了诗人在特定时节的深沉感慨。第一首描绘诗人独立市桥、仰望星空的情景,含蓄地流露出内心的孤寂与忧思;第二首记录诗人与家中子女的互动,隐约透露出怀才不遇的怅惘,以及由此生发的寂寥心绪。全诗以平实自然的语言,结合生活化的场景,巧妙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言浅意深,既表达了诗人对现实处境的无奈,也暗含了对人生际遇的深刻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诗人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黄景仁以诗名世,与洪亮吉、孙星衍、赵怀玉、杨伦、吕星垣、徐书受并称“毗陵七子”。其诗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的情怀。另作有一些爱情诗,缠绵悱恻;有些诗慷慨豪迈,如《少年行》等;刻画山水景物或人情事态的诗篇则写得细致生动。黄景仁亦有词名,长调多凄怆悲凉,其咏物词亦有特点。小令明白晓畅,亦多悲感凄凉之调,稍嫌直露。有《两当轩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组诗是清代诗人黄景仁创作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当时正值乾隆中期,诗人黄景仁年仅二十五岁,正在安徽督学朱筠幕府任职。除夕归家团聚之际,诗人敏锐地察觉到社会潜在的动荡与危机,心境因而蒙上一层忧郁。与此同时,他自感才华难遇,抱负未展,内心郁结难消。正是在这样的情境下,他以“偶成”为题,记录下当时的所思所感,形成这组深含忧患与自省的诗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七言绝句​​,也是一组描写​​除夕感怀的诗​​。组诗主题围绕​​孤独、忧患、自省​​展开,诗人借除夕之夜的热闹与自身的孤独形成对比,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自身命运的反思。第一首写诗人独立市桥,看星沉思,暗含忧患;第二首叹时光流逝,自悔投身诗文,流露出对现实无奈的叹息。

2. 写作手法

对比:“千家笑语”与“忧患潜从物外知”形成鲜明对比,以热闹的除夕氛围反衬诗人的孤独忧思,突显其“众人皆醉吾独醒”的孤高品格。诗人通过外界的欢庆与内心的忧虑对比,强化了情感张力,使忧患意识更加深刻。借景抒情​​:“一星如月看多时”借凝视星空的动作,抒发诗人对时光流逝、命运无常的感慨,含蓄表达内心的孤寂与忧思。诗人不直接抒情,而是通过“看星”这一动作,将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使意境更加深远。直抒胸臆​​:“汝辈何知吾自悔,枉抛心力作诗人”直接表达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感慨,情感强烈而真挚。诗人不借助意象,而是直接倾诉内心,使情感表达更加直接有力。​烘托​​:通过“千家笑语”的热闹场景,侧面烘托诗人“悄立市桥”的孤独形象,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刻。诗人不直接写自己的孤独,而是以他人的欢乐反衬,使孤独感更具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前两句“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勾勒出一幅除夕夜的热闹与诗人内心忧思交织的画面。上句以“千家笑语”紧扣“除夕”主题,生动描绘了万家团圆、欢庆守岁的喜庆氛围,人们沉浸在节日的喜悦中,甚至不觉时间流逝。然而,诗人却在这喧闹中思绪万千,“忧患”二字陡然转折,揭示出他与周围欢乐气氛的格格不入。在封建社会贫富悬殊的背景下,除夕之夜虽是普天同庆,却也难掩底层人民的愁苦,诗人敏锐地感知到潜在的社会危机,这种忧患意识使他的心境与周围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他“众人皆醉吾独醒”的孤高品格和深沉的忧思。后两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进一步刻画诗人的孤独心境。上句“悄立”二字以静写动,表面描绘诗人独自站立市桥的静谧画面,实则暗示其内心的波澜起伏。“人不识”并非指他人不认识诗人,而是感叹热闹的人群无法理解他内心的忧患,使他的孤独感愈发强烈。下句“一星如月看多时”则是诗人忧思的外化,他凝视夜空中的星辰,仿佛在思索人生的无常与命运的浮沉。这一意象既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心境,又暗含他对时光流逝、壮志未酬的感慨,使整首诗的意境更加深远。诗人并未直接抒发忧愁,而是通过除夕之夜的特殊场景和自身行为的反差,含蓄而深刻地表达内心的情感。这种写法看似平淡,却蕴含深厚的情感力量,使诗歌更具艺术感染力。全诗语言质朴,却意蕴悠远,既展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忧虑,也流露出他孤高自许、怀才不遇的复杂心绪。​​第二首前两句“年年此夕费吟呻,儿女灯前窃笑频”,将场景切换至家中,描绘诗人除夕夜与子女相伴的情景。诗人年复一年地在灯下苦吟诗句,而年幼的儿女却无法理解父亲的创作艰辛,只是天真地嬉笑。“窃笑”一词生动表现出孩童的天真无邪,“频”字则强调诗人吟诗时间之久,与儿女的无忧无虑形成对比,进一步烘托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后两句“汝辈何知吾自悔,枉抛心力作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感慨。面对儿女的懵懂无知,诗人不禁悲从中来,半是责备、半是自嘲地倾诉内心的苦闷。“尔辈何知”既是对儿女不理解的宽容,也隐含一丝无奈;“吾自悔”则直接表明诗人对自己投身诗文创作的悔恨,认为多年来耗费的心血可能徒劳无功。“枉抛”二字强化了这种自责情绪,使诗歌情感更加深沉。实际上,诗人并非真的后悔写诗,而是借“自悔”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自身才华被埋没的愤懑。这种看似矛盾的表达,恰恰反映了封建时代文人怀才不遇的普遍困境,使诗歌具有超越时代的共鸣。诗人以真挚的情感和质朴的语言,道出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心声,使这首诗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4. 作品点评

两首诗歌描绘的场景截然不同:前者展现诗人独伫市桥仰望星空,后者刻画家人围坐灯下的温馨画面。市桥上的“无人相识”,道尽知音难觅的孤寂;屋内的孩童嬉笑,反衬出诗人难以言传的愁绪。这两篇作品在艺术手法上均以浅近语言承载深远意蕴,通过生动的生活意象传递含蓄情感,最终都升华为对现实困境与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诗后两句补叙出前述是“悄立市桥”的情景。“人不识”,不是说人们不认识自己,而是说没有人理解自己的心情;当然同时也表现人们忙于自顾,不会去想到别人的处境。所以,他只是独自久久地站在市桥上,专注于一颗如月般的明星,而陷入了沉思遐想。于是大星出现是凶象的俗传闪过脑际,便与“忧患”句完全联系了起来。写心境预感的诗,往往有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妙处,此诗即是。

当代学者蔡义江《绝句三百首》

# “悄立市桥人不识”,寂寥萧瑟的气息扑面而来,诗人的身影在欢乐背景的映衬下更显落寞。全诗感伤低沉,韵味悠长。

当代学者蔡亚平《经典诗文三百篇》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邹弢《贾人食言》

下一篇:清·黄遵宪《赠梁任父同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