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家笑语漏迟迟":千家万户传来欢声笑语,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流逝,
# 迟迟:指时间过得很慢。,漏:漏壶,古代计时仪器。
"忧患潜从物外知":内心的忧患却从这热闹之外悄然生出。
# 物外知:从时间流逝、外物变迁中感觉出来。,潜:暗中,悄悄地。
"悄立市桥人不识":我默默地站在市桥上,没有人认识我,
# 识:在这里是认识的意思。,市桥:指作者家乡市镇中的桥。江南城镇多傍水为街,市中多桥。
"一星如月看多时":一颗星星像月亮一样明亮,我看了很久很久。
"年年此夕费吟呻":每年除夕夜,我都要费力地吟诗作赋,
# 吟呻:朗诵的声音,指作诗。
"儿女灯前窃笑频":儿女们在灯前对我窃笑不已。
# 频:屡次。,窃:私自、暗自。
"汝辈何知吾自悔":你们哪里知道,我自己也在后悔,
"枉抛心力作诗人":白白地花费了心血,去做一个诗人。
# 枉抛:空费。
清代诗人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黄景仁以诗名世,与洪亮吉、孙星衍、赵怀玉、杨伦、吕星垣、徐书受并称“毗陵七子”。其诗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的情怀。另作有一些爱情诗,缠绵悱恻;有些诗慷慨豪迈,如《少年行》等;刻画山水景物或人情事态的诗篇则写得细致生动。黄景仁亦有词名,长调多凄怆悲凉,其咏物词亦有特点。小令明白晓畅,亦多悲感凄凉之调,稍嫌直露。有《两当轩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七言绝句,也是一组描写除夕感怀的诗。组诗主题围绕孤独、忧患、自省展开,诗人借除夕之夜的热闹与自身的孤独形成对比,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自身命运的反思。第一首写诗人独立市桥,看星沉思,暗含忧患;第二首叹时光流逝,自悔投身诗文,流露出对现实无奈的叹息。
2. 写作手法
对比:“千家笑语”与“忧患潜从物外知”形成鲜明对比,以热闹的除夕氛围反衬诗人的孤独忧思,突显其“众人皆醉吾独醒”的孤高品格。诗人通过外界的欢庆与内心的忧虑对比,强化了情感张力,使忧患意识更加深刻。借景抒情:“一星如月看多时”借凝视星空的动作,抒发诗人对时光流逝、命运无常的感慨,含蓄表达内心的孤寂与忧思。诗人不直接抒情,而是通过“看星”这一动作,将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使意境更加深远。直抒胸臆:“汝辈何知吾自悔,枉抛心力作诗人”直接表达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感慨,情感强烈而真挚。诗人不借助意象,而是直接倾诉内心,使情感表达更加直接有力。烘托:通过“千家笑语”的热闹场景,侧面烘托诗人“悄立市桥”的孤独形象,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刻。诗人不直接写自己的孤独,而是以他人的欢乐反衬,使孤独感更具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前两句“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勾勒出一幅除夕夜的热闹与诗人内心忧思交织的画面。上句以“千家笑语”紧扣“除夕”主题,生动描绘了万家团圆、欢庆守岁的喜庆氛围,人们沉浸在节日的喜悦中,甚至不觉时间流逝。然而,诗人却在这喧闹中思绪万千,“忧患”二字陡然转折,揭示出他与周围欢乐气氛的格格不入。在封建社会贫富悬殊的背景下,除夕之夜虽是普天同庆,却也难掩底层人民的愁苦,诗人敏锐地感知到潜在的社会危机,这种忧患意识使他的心境与周围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他“众人皆醉吾独醒”的孤高品格和深沉的忧思。后两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进一步刻画诗人的孤独心境。上句“悄立”二字以静写动,表面描绘诗人独自站立市桥的静谧画面,实则暗示其内心的波澜起伏。“人不识”并非指他人不认识诗人,而是感叹热闹的人群无法理解他内心的忧患,使他的孤独感愈发强烈。下句“一星如月看多时”则是诗人忧思的外化,他凝视夜空中的星辰,仿佛在思索人生的无常与命运的浮沉。这一意象既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心境,又暗含他对时光流逝、壮志未酬的感慨,使整首诗的意境更加深远。诗人并未直接抒发忧愁,而是通过除夕之夜的特殊场景和自身行为的反差,含蓄而深刻地表达内心的情感。这种写法看似平淡,却蕴含深厚的情感力量,使诗歌更具艺术感染力。全诗语言质朴,却意蕴悠远,既展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忧虑,也流露出他孤高自许、怀才不遇的复杂心绪。第二首前两句“年年此夕费吟呻,儿女灯前窃笑频”,将场景切换至家中,描绘诗人除夕夜与子女相伴的情景。诗人年复一年地在灯下苦吟诗句,而年幼的儿女却无法理解父亲的创作艰辛,只是天真地嬉笑。“窃笑”一词生动表现出孩童的天真无邪,“频”字则强调诗人吟诗时间之久,与儿女的无忧无虑形成对比,进一步烘托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后两句“汝辈何知吾自悔,枉抛心力作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感慨。面对儿女的懵懂无知,诗人不禁悲从中来,半是责备、半是自嘲地倾诉内心的苦闷。“尔辈何知”既是对儿女不理解的宽容,也隐含一丝无奈;“吾自悔”则直接表明诗人对自己投身诗文创作的悔恨,认为多年来耗费的心血可能徒劳无功。“枉抛”二字强化了这种自责情绪,使诗歌情感更加深沉。实际上,诗人并非真的后悔写诗,而是借“自悔”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自身才华被埋没的愤懑。这种看似矛盾的表达,恰恰反映了封建时代文人怀才不遇的普遍困境,使诗歌具有超越时代的共鸣。诗人以真挚的情感和质朴的语言,道出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心声,使这首诗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4. 作品点评
两首诗歌描绘的场景截然不同:前者展现诗人独伫市桥仰望星空,后者刻画家人围坐灯下的温馨画面。市桥上的“无人相识”,道尽知音难觅的孤寂;屋内的孩童嬉笑,反衬出诗人难以言传的愁绪。这两篇作品在艺术手法上均以浅近语言承载深远意蕴,通过生动的生活意象传递含蓄情感,最终都升华为对现实困境与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 此诗后两句补叙出前述是“悄立市桥”的情景。“人不识”,不是说人们不认识自己,而是说没有人理解自己的心情;当然同时也表现人们忙于自顾,不会去想到别人的处境。所以,他只是独自久久地站在市桥上,专注于一颗如月般的明星,而陷入了沉思遐想。于是大星出现是凶象的俗传闪过脑际,便与“忧患”句完全联系了起来。写心境预感的诗,往往有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妙处,此诗即是。
当代学者蔡义江《绝句三百首》
# “悄立市桥人不识”,寂寥萧瑟的气息扑面而来,诗人的身影在欢乐背景的映衬下更显落寞。全诗感伤低沉,韵味悠长。
当代学者蔡亚平《经典诗文三百篇》
上一篇:清·邹弢《贾人食言》
下一篇:清·黄遵宪《赠梁任父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