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处陂塘决决流":池塘里流着清水,
# 决决:流水声。,陂塘:池塘。
"垂杨百里罨平畴":垂柳罨覆着平野。
# 平畴:平整的田地。,罨:覆盖。
"行人便觉须眉绿":使人觉得仿佛胡须眉毛都被染绿了,
# 行人:出行人。此处指自己。
"一路蝉声过许州":一路蝉声陪伴我走过许州。
清代诗人
沈德潜(1673~1769),清代诗人。字确士,号归愚,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乾隆进士,官至礼部侍郎。卒谥文悫。其师从叶燮,论诗主“格调说”,要求“一归于温柔敦厚”之“诗教”。他的诗本源汉魏,效法盛唐,先宗杜甫,次及韩愈、李商隐、苏轼、元好问,下至高启、李梦阳、何景明等。其写景诗较有特色,五绝清微幽远,有王士祯之神韵;七绝则多有“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之篇。代表作品有《说诗晬语》《汉将行》《莺脰湖词》等。著有《沈归愚全集》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景纪行的七言绝句,此诗描绘了诗人经过许州时,沿途所目睹的田野与农村那极具吸引力的景色,表达了作者赏心悦目的感觉以及轻松愉悦的心情,流露出对自然美景的由衷喜爱与赞美之情。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垂杨百里蘸平畴”勾勒出百里垂杨轻拂田野的壮阔远景,“须眉绿”则写浓绿仿佛浸染了行人的眉眼,将外在田园景色与诗人穿行其间的内心感受相融,景中含情,情由景生,尽显对绿野风光的陶醉。动静结合:“决决陂塘流”以叠词摹写陂塘水流潺潺的动态,传出水声与活泼之态;“垂杨百里蘸平畴”描绘垂杨静立、平畴开阔的静态画面,动静相衬,勾勒出灵动而壮阔的田园景致。“一路蝉声相送迎”以蝉鸣的动态声响,映衬绿野穿行的静谧,进一步以动显静,添旅途轻快。虚实结合:“决决流泉漱石根,垂杨百里绿阴繁”,以“决决流泉”摹写陂塘水流的真切声响与形态,用“垂杨百里”勾勒出眼前绿杨覆盖原野的壮阔实景,是诗人所见所闻的真实景致;虚写则蕴含于“须眉绿映行人影,一路蝉声过许州”中,“须眉绿”并非实指须眉真的变绿,而是诗人因沉浸在浓绿景致中产生的心理感受,将视觉所见的绿意延伸至主观感受,蝉声一路相伴的动态,也暗合着诗人穿行绿野时内心轻快悠然的虚写心境。实景的描绘为虚境的生发奠定基础,虚境的融入则让实景更富韵味,虚实相生间,尽显田园风光的美好与诗人的陶醉之情。
3. 分段赏析
《过许州》语言质朴自然,如村夫野语般从心底流出,却“语淡而味不薄”。首句“决决流”以叠词摹写陂塘水声,既传潺潺之音,又显水流活泼之态,似孩童追逐、群鸭戏水,画面灵动。次句“垂杨百里”勾勒绿幕笼罩平畴的壮阔远景。后两句“须眉绿”从视觉与心理着笔,写浓绿浸染行人;“一路蝉声”以动衬静,蝉鸣伴行,消解旅途疲惫,尽显诗人穿行绿野的轻快悠然。全诗视听交织、动静相映,于质朴中见真趣,自然流露出对田园风光的陶醉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