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ò
zhēn
zhōu

朝代:清作者:沈德潜浏览量:3
yáng
zhōu
西
zhēn
zhōu
wàn
shù
chuí
yáng
rào
àn
zāi
diàn
jiǔ
xiāng
fān
jìn
luò
hán
táng
sàn
chū
huí
xiǎo
fēng
cán
yuè
tún
tián
líng
yún
wèi
tái
lín
jiāng
dòng
bái
shā
tíng
pàn
shēng
āi

译文

从扬州向西去往真州的路上,两岸有成千上万棵垂杨绕着岸边栽种。野外小店飘出酒香,行船的帆都落了下来,寒冷的池塘边渔人散去,鹭鸟刚刚飞回。清晨的风,天边的残月,映衬着柳永的坟墓,点点露水,飘浮的云朵,笼罩着魏帝的高台。今晚临江不禁触动了离别的思绪,白沙亭畔传来的笛声充满哀愁。

逐句剖析

"扬州西去真州路":从扬州向西去往真州的路上,

"万树垂杨绕岸栽":两岸有成千上万棵垂杨绕着岸边栽种。

"野店酒香帆尽落":野外小店飘出酒香,行船的帆都落了下来,

"寒塘渔散鹭初回":寒冷的池塘边渔人散去,鹭鸟刚刚飞回。

# 寒塘:寒冷的池塘。

"晓风残月屯田墓":清晨的风,天边的残月,映衬着柳永的坟墓,

# 晓风残月屯田墓:北宋司人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又叫柳七,曾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死在润州,传说葬在真州仙人掌,他的《雨铃霖》词中有“今宵酒醒何?杨柳岸,晓风残月”之句。

"零露浮云魏帝台":点点露水,飘浮的云朵,笼罩着魏帝的高台。

# 魏帝台:真州城北六里有城子山,相传魏文帝曹丕曾在山上筑东巡台,

"此夕临江动离思":今晚临江不禁触动了离别的思绪,

"白沙亭畔笛声哀":白沙亭畔传来的笛声充满哀愁。

# 笛声哀:于亭畔听笛声而动离思。,白沙亭:在真州。旧在江苏仪征市南白沙洲附近。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过真州》是清代沈德潜所作的七言律诗。此诗描绘了从扬州西去真州沿途的景色,有垂杨绕岸、野店酒香、渔散鹭回等景象,还怀古联想到屯田墓、魏帝台。上半部分写景,营造出宁静氛围;下半部分怀古抒情,借景抒发离思。全诗语言凝练,借景与怀古将旅途的见闻感受与历史兴衰之感相融合,表达出深沉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诗人

沈德潜(1673~1769),清代诗人。字确士,号归愚,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乾隆进士,官至礼部侍郎。卒谥文悫。其师从叶燮,论诗主“格调说”,要求“一归于温柔敦厚”之“诗教”。他的诗本源汉魏,效法盛唐,先宗杜甫,次及韩愈、李商隐、苏轼、元好问,下至高启、李梦阳、何景明等。其写景诗较有特色,五绝清微幽远,有王士祯之神韵;七绝则多有“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之篇。代表作品有《说诗晬语》《汉将行》《莺脰湖词》等。著有《沈归愚全集》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扬州西去真州路,万树垂杨绕岸栽”,描绘途中所见之景。“扬州西去真州路,万树垂杨绕岸栽”,诗人乘船前行,两岸树木繁茂,垂柳摇曳生姿。一个“绕”字,勾勒出河道的曲折蜿蜒,万株垂杨将水路装点得连绵而秀丽,宛如一幅灵动的画卷。颔联:“野店酒香帆尽落,寒塘渔散鹭初回”,上联是对静物的勾勒,此联则借人与鱼鸟的动态,烘托沿途令人沉醉的风光。缕缕酒香飘来,行旅之人纷纷停舟落帆,上岸休憩。水中鱼儿似是游累,四散而去;鹭鸟仿佛飞倦,在水面悠悠盘旋,欲捕小鱼为食。“野店”与“寒塘”,为途中夜色增添了几分清冷寂寥之感,由此,后两联诗人抒发离别之愁便顺理成章。颈联:“晓风残月屯田墓,零露浮云魏帝台”,柳屯田一生漂泊失意,常流连于歌楼妓馆,其词作凄婉动人,尤以羁旅行役、离情别绪之作脍炙人口,《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千古名句。柳永葬于真州,此联中沈德潜写的正是屯田墓与东巡台这两处古迹。诗人面对古迹,忆起两位历史上的著名诗人,也忆起他们笔下的离愁别绪。尾联:“此夕临江动离思,白沙亭畔笛声哀”,夜色里,诗人临江伫立,眼前野店寒塘、晓风残月、零露浮云,脑海中轻吟着前人哀婉的诗章,离别之情油然而生。因心中满是离思的苦涩,白沙亭畔的笛声听起来愈发哀怨。最后两句纯粹抒情,这离思是诗人观沿途水色、访古人遗迹后内心的真实触动,读来清新自然,极具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顾贞观《菩萨蛮·山城夜半催金柝》

下一篇:清·康有为《过虎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