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金波照眼明":月光照在宽阔的水面上,波光粼粼,眼前一片光亮,
# 金波:指月光照映水面时的波光。
"布帆十幅破空行":船行江面犹如置身仙境,破空而行。
"微茫欲没三山影":江天隐约模糊吞没了镇江金山、焦山和北固山的身影,
# 三山:江苏镇江的金山、焦山和北固山。,微茫:隐约模糊。
"浩荡还流六代声":洪波卷起六朝的千年古音在回荡。
# 六代:即六朝,建都于南京的东吴、东晋、宋、齐、梁、陈。
"水底鱼龙惊静夜":鱼龙等水族潜水的响声打破这寂静夜空,
# 鱼龙:泛指水族。
"天边牛斗转深更":牛斗二星转移,沉沉夜色未央。
# 牛斗:牛宿和斗宿二星。
"长风瞬息过京口":长风破浪,瞬间已渡过镇江,
# 京口:即镇江。
"楚尾吴头无限情":我却仍心系着那里,情意绵长。
# 楚尾吴头:楚、吴均为春秋时古国名,镇江处于两国交界处,故称。
清代诗人
沈德潜(1673~1769),清代诗人。字确士,号归愚,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乾隆进士,官至礼部侍郎。卒谥文悫。其师从叶燮,论诗主“格调说”,要求“一归于温柔敦厚”之“诗教”。他的诗本源汉魏,效法盛唐,先宗杜甫,次及韩愈、李商隐、苏轼、元好问,下至高启、李梦阳、何景明等。其写景诗较有特色,五绝清微幽远,有王士祯之神韵;七绝则多有“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之篇。代表作品有《说诗晬语》《汉将行》《莺脰湖词》等。著有《沈归愚全集》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纪游诗。描绘了月夜渡江时的景色,如江面波光、行船、隐现的山影等,表达了诗人对镇江的深厚情感以及对历史的感慨。借月夜渡江的景象,写出了诗人的旅途感受和对特定地域的情思。
2. 写作手法
以动衬静:颈联“水底鱼龙惊静夜,天边牛斗转深更”,鱼龙的惊动、星斗的转移,打破了夜的寂静,却更衬托出夜晚江面的宁静氛围,使诗歌动静结合,富有韵味。双关:尾联“长风瞬息过京口,楚尾吴头无限情”将叙述、写景、抒情巧妙融合,收束得含蓄悠远,余味无穷。“长风”这一意象历来为诗家偏爱,北朝萧悫、唐代李白等诗人皆以其象征宏图大志。在此诗中,“长风”一语双关:既以其描绘疾风推动行舟、瞬息掠过京口的迅疾态势,展现渡江旅程的轻快;又暗喻诗人内心的激昂心绪,似借长风之势传递出对人生境遇的感慨或对理想抱负的期许。
3. 分段赏析
首联“万里金波照眼明,布帆十幅破空行”,描绘出一幅月夜行舟的生动画面。金色的月光洒在江面上,波光粼粼,耀眼夺目。十幅布帆扬起,在天空与水面间格外醒目。“破空行”三字尤为精妙,生动地表现出船行速度之快,仿佛要冲破夜空的束缚。此时水天相连,视野开阔,乘船行驶在江面,给人一种如在天上漂浮、置身仙境般的奇妙感觉,这与杜甫《小寒食舟中作》里“春水船如天上坐”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颔联“微茫欲没三山影,浩荡还流六代声”,承接上联的景色进一步展开描写。随着船只前行,诗人眺望远方,夜幕中的三山轮廓模糊,“欲没”二字精准地捕捉到夜中景物若隐若现、难以分辨的特征。出句是眼中所见的实景,对句则是耳中所闻且带有想象成分。长江水浩浩荡荡,仿佛流淌着六朝的兴衰之音。尽管六朝的繁华早已消逝,历经无数人事变迁,但长江依旧奔腾不息,流向大海。此句借鉴杜甫“不废长江万古流”之意,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引人深思。颈联“水底鱼龙惊静夜,天边牛斗转深更”,紧扣诗题“月夜”。诗人以独特视角,展现出两幅充满动感与静谧之美的画面。通过想象江底鱼龙的活动、天边牛斗星的转动,以动衬静。鱼龙的“惊”和星斗的“转”,不仅没有打破夜的宁静,反而更衬托出夜晚的安谧与和谐。这其中蕴含着微观世界的变化与宏观世界相对不变的哲学道理,意味深长。尾联“长风瞬息过京口,楚尾吴头无限情”,巧妙地将叙述、写景与抒情融为一体。“长风”一词内涵丰富,在古代诗词中,常象征着宏图大志。在这里,它既形容疾风助力船只快速前行,又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振奋与激昂。“楚尾吴头”点明地点,而“无限情”三个字则高度概括了诗人此次月夜渡江时内心复杂而深沉的情感,言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
# 该诗写在镇江渡江时所见所感,宛如一幅清幽淡远的月夜渡江图。“微茫”一联一句写山,一句写水,一句侧重视觉,一句侧重听觉,生动地描画出山影朦胧,水声潺潺的月夜江上景象,其中“六代声”三字,又将画面融入到悠长的时间中去,不仅传递出人的思古幽情,还表达了一种江水依旧,自然永恒的古老命题,使诗意显得更为丰厚。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朱惠国《元明清诗文》
上一篇:清·李慈铭《临江仙·癸未除夕作》
下一篇:清·苏曼殊《过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