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uè
jiāng

朝代:清作者:沈德潜浏览量:2
wàn
jīn
zhào
yǎn
míng
fān
shí
kōng
xíng
wēi
máng
sān
shān
yǐng
hào
dàng
huán
liú
liù
dài
shēng
shuǐ
lóng
jīng
jìng
tiān
biān
niú
dǒu
zhuǎn
shēn
gēng
cháng
fēng
shùn
guò
jīng
kǒu
chǔ
wěi
tóu
xiàn
qíng

译文

月光照在宽阔的水面上,波光粼粼,眼前一片光亮,船行江面犹如置身仙境,破空而行。江天隐约模糊吞没了镇江金山、焦山和北固山的身影,洪波卷起六朝的千年古音在回荡。鱼龙等水族潜水的响声打破这寂静夜空,牛斗二星转移,沉沉夜色未央。长风破浪,瞬间已渡过镇江,我却仍心系着那里,情意绵长。

逐句剖析

"万里金波照眼明":月光照在宽阔的水面上,波光粼粼,眼前一片光亮,

# 金波:指月光照映水面时的波光。

"布帆十幅破空行":船行江面犹如置身仙境,破空而行。

"微茫欲没三山影":江天隐约模糊吞没了镇江金山、焦山和北固山的身影,

# 三山:江苏镇江的金山、焦山和北固山。,微茫:隐约模糊。

"浩荡还流六代声":洪波卷起六朝的千年古音在回荡。

# 六代:即六朝,建都于南京的东吴、东晋、宋、齐、梁、陈。

"水底鱼龙惊静夜":鱼龙等水族潜水的响声打破这寂静夜空,

# 鱼龙:泛指水族。

"天边牛斗转深更":牛斗二星转移,沉沉夜色未央。

# 牛斗:牛宿和斗宿二星。

"长风瞬息过京口":长风破浪,瞬间已渡过镇江,

# 京口:即镇江。

"楚尾吴头无限情":我却仍心系着那里,情意绵长。

# 楚尾吴头:楚、吴均为春秋时古国名,镇江处于两国交界处,故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月夜渡江》是清代诗人沈德潜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主题围绕月夜渡江的所见所感。首联写月夜江面波光与行船之景;颔联描绘江景并引发对历史的联想;颈联以动衬静,展现江夜的静谧;尾联抒发诗人对镇江(楚尾吴头)的深厚情感。运用以动衬静,如颈联“水底鱼龙惊静夜,天边牛斗转深更”,用鱼龙惊动、星斗转移衬托夜的宁静;还运用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月夜渡江景色抒发情感。这首诗意境清幽淡远,写景生动,情感真挚,体现了其诗歌清新隽永、别具情韵的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诗人

沈德潜(1673~1769),清代诗人。字确士,号归愚,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乾隆进士,官至礼部侍郎。卒谥文悫。其师从叶燮,论诗主“格调说”,要求“一归于温柔敦厚”之“诗教”。他的诗本源汉魏,效法盛唐,先宗杜甫,次及韩愈、李商隐、苏轼、元好问,下至高启、李梦阳、何景明等。其写景诗较有特色,五绝清微幽远,有王士祯之神韵;七绝则多有“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之篇。代表作品有《说诗晬语》《汉将行》《莺脰湖词》等。著有《沈归愚全集》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月夜渡江》由沈德潜所作。具体创作年份不详,应是沈德潜在乾隆朝为官期间(1739-1750年),一次月夜返家、路过镇江时创作。沈德潜早年就与镇江有密切联系,曾在镇江居住三年,广交诗友、遍览名胜,此次月夜渡江,心中便有着对镇江的“无限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纪游诗。描绘了月夜渡江时的景色,如江面波光、行船、隐现的山影等,表达了诗人对镇江的深厚情感以及对历史的感慨。借月夜渡江的景象,写出了诗人的旅途感受和对特定地域的情思。

2. 写作手法

以动衬静:颈联“水底鱼龙惊静夜,天边牛斗转深更”,鱼龙的惊动、星斗的转移,打破了夜的寂静,却更衬托出夜晚江面的宁静氛围,使诗歌动静结合,富有韵味。双关:尾联“长风瞬息过京口,楚尾吴头无限情”将叙述、写景、抒情巧妙融合,收束得含蓄悠远,余味无穷。“长风”这一意象历来为诗家偏爱,北朝萧悫、唐代李白等诗人皆以其象征宏图大志。在此诗中,“长风”一语双关:既以其描绘疾风推动行舟、瞬息掠过京口的迅疾态势,展现渡江旅程的轻快;又暗喻诗人内心的激昂心绪,似借长风之势传递出对人生境遇的感慨或对理想抱负的期许。

3. 分段赏析

首联“万里金波照眼明,布帆十幅破空行”,描绘出一幅月夜行舟的生动画面。金色的月光洒在江面上,波光粼粼,耀眼夺目。十幅布帆扬起,在天空与水面间格外醒目。“破空行”三字尤为精妙,生动地表现出船行速度之快,仿佛要冲破夜空的束缚。此时水天相连,视野开阔,乘船行驶在江面,给人一种如在天上漂浮、置身仙境般的奇妙感觉,这与杜甫《小寒食舟中作》里“春水船如天上坐”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颔联“微茫欲没三山影,浩荡还流六代声”,承接上联的景色进一步展开描写。随着船只前行,诗人眺望远方,夜幕中的三山轮廓模糊,“欲没”二字精准地捕捉到夜中景物若隐若现、难以分辨的特征。出句是眼中所见的实景,对句则是耳中所闻且带有想象成分。长江水浩浩荡荡,仿佛流淌着六朝的兴衰之音。尽管六朝的繁华早已消逝,历经无数人事变迁,但长江依旧奔腾不息,流向大海。此句借鉴杜甫“不废长江万古流”之意,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引人深思。颈联“水底鱼龙惊静夜,天边牛斗转深更”,紧扣诗题“月夜”。诗人以独特视角,展现出两幅充满动感与静谧之美的画面。通过想象江底鱼龙的活动、天边牛斗星的转动,以动衬静。鱼龙的“惊”和星斗的“转”,不仅没有打破夜的宁静,反而更衬托出夜晚的安谧与和谐。这其中蕴含着微观世界的变化与宏观世界相对不变的哲学道理,意味深长。尾联“长风瞬息过京口,楚尾吴头无限情”,巧妙地将叙述、写景与抒情融为一体。“长风”一词内涵丰富,在古代诗词中,常象征着宏图大志。在这里,它既形容疾风助力船只快速前行,又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振奋与激昂。“楚尾吴头”点明地点,而“无限情”三个字则高度概括了诗人此次月夜渡江时内心复杂而深沉的情感,言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该诗写在镇江渡江时所见所感,宛如一幅清幽淡远的月夜渡江图。“微茫”一联一句写山,一句写水,一句侧重视觉,一句侧重听觉,生动地描画出山影朦胧,水声潺潺的月夜江上景象,其中“六代声”三字,又将画面融入到悠长的时间中去,不仅传递出人的思古幽情,还表达了一种江水依旧,自然永恒的古老命题,使诗意显得更为丰厚。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朱惠国《元明清诗文》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李慈铭《临江仙·癸未除夕作》

下一篇:清·苏曼殊《过蒲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