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逢寒食":在被放逐的道路上碰到了寒食节,
# 寒食: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
"愁中属暮春":眼看今年的春天将要在愁苦中过去了。
# 愁:一作途。
"可怜江浦望":可怜我在长江边回首北望,
# 江浦:江。,可怜:可惜。
"不见洛阳人":却看不到在洛阳的亲朋故旧。
# 洛阳人:指朝廷同僚、朋友。洛阳:一作洛桥。今洛阳灞桥。
"北极怀明主":箸望着北极星,我思念君王,
# 怀:惦念。,北极:《论语·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此借指唐朝皇帝。
"南溟作逐臣":而自身却将被放逐到遥远的南海之滨。
"故园肠断处":啊!我思念着北方的故园,
# 故园肠断处:“故园”二句:言想象故乡春光,伤心肠断。故园:家园。
"日夜柳条新":那的柳条还刚刚抽绿呢。
# 柳条新:新的柳条。柳:柳音谐“留”,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
初唐诗人,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
宋之问(656?~712?),唐代诗人。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上元二年进士,后因趋附谄事张易之兄弟受牵连被贬。宋之问是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与沈佺期齐名,时称“沈宋”。其诗多应制唱和之作,格律严整,文辞华丽。早期作品词采音韵精切工整,晚期流放途中所作诗,写景抒情,内容充实,含蓄凝炼。代表作品有《题大庾岭北驿》《过蛮洞》《渡汉江》等。著有《宋之问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行旅与贬谪题材的诗。描绘了诗人在寒食节的暮春,骑马赶路时的所见所思。诗人在江浦盼望能见到友人,却未能如愿,抒发了与友人分离的愁绪。又表达自己身为逐臣,仍心怀君主,而对故园的思念更是让他肝肠寸断,体现了诗人在贬谪途中复杂的情感。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柳条新”是春日生机盎然的景象:柳条抽新芽,本是充满活力的自然之景,象征着时光流转、春意盎然。“日夜”二字强调柳条生长的持续性,暗含时光飞逝、春景日日更新的动态感。“故园肠断处”点明诗人因思念故乡而肝肠寸断的痛苦心境。“故园”是诗人魂牵梦绕之地,却因贬谪远在天涯,无法归返。“肠断”与“柳条新”形成强烈反差,诗人借景抒情,倍增其哀。渲染:“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通过点明“寒食”这个特殊节日,唐代寒食有禁火冷食的习俗,营造出清冷的氛围,再结合“暮春”时节,南方春早,落花流水、一片凋零的景象,渲染出一种凄凉、伤感的氛围,烘托出诗人遭贬谪后的愁苦心境。联想:“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诗人由眼前寒食节的暮春景象,联想到自己遭贬的命运。看到暮春的落花流水、一片凋零,自然地从景的凄凉联想到自身处境的凄凉,这是一种情景联想。比喻:“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中,诗人以“日夜柳条新”比喻故园的亲人在日日夜夜盼望自己归来。将柳条的不断更新比作亲人思念之情的持续不断,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以及想象中亲人对自己的期盼,以物喻人,借景抒情,使情感的表达更加生动、含蓄且富有韵味。对比:颈联“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将过去在武后宫廷中备受宠遇的自己与如今被贬为逐臣的处境进行对比,凸显出诗人今昔命运的巨大落差,强化了其内心的痛苦和忧伤。
3. 分段赏析
首联以对仗之姿起笔,利落点出时间与地点:“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马上”二字,如同一笔简劲勾勒,将诗人正处贬谪途中的漂泊状态展露无遗;“寒食”与“暮春”,则精准点明时节与环境,中间以“愁中”二字巧妙勾连,顺势推出画面中心那位满怀愁绪的人物形象。这看似平淡的开篇,实则已为全诗奠定了悲凉凝重的基调——暮色笼罩的春景里,失意的诗人骑马缓行,满面愁容,正朝着贬谪之地踽踽前行。诗人特意连用“寒食”“暮春”两个时令词,不遗余力地渲染周遭氛围,借此烘托出被贬后愁苦不堪的心境。寒食节紧邻清明,唐代有禁火冷食的习俗,所经之处自是一片清冷寂寥;加之南方春早,此时已是落花纷飞、万物凋零之态,触目皆是残景,怎能不让诗人黯然神伤?由暮春的衰败之景联想到自身被贬的命运,心中苦涩,难以言说。颔联“可怜江浦望,不见洛阳人”,诗人驻足江畔,极目远眺,目光穿过重重山水,遥望向洛阳城的方向。那里有他魂牵梦萦的家园,有至亲挚友的身影。奈何山高路远,天涯相隔,不知归期何至,再难与亲人相见,这份思念与无奈,尽在“可怜”二字中流转。至颈联“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诗人仰望北方天际,思绪仿佛穿越时空,回到往昔的宫廷岁月。此刻所谓“怀明主”,实则暗含对往日荣耀的追思。在武则天执政时期,宋之问凭借出众才华深受赏识,宫廷宴饮赋诗、龙门前夺锦的风光场景,曾引得众人艳羡。然而,随着武则天退位、唐中宗即位,局势骤变,他瞬间从备受瞩目的宫廷宠儿跌落云端,被贬至偏远的泷州,成为放逐之臣。今昔对比,巨大的落差怎能不让他悲从中来,感伤不已。尾联“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在无尽的思念与遥望中,诗人的思绪跨越千山万水,飞回魂牵梦绕的故乡。恍惚间,故园门前的垂柳仿佛就在眼前,柳条轻扬,似在殷切盼归。诗人以柳条喻指折柳送别的亲人,借“日夜柳条新”,暗示亲人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盼望着自己归来。这一联借由想象中的故园之景,以物寄情,委婉含蓄地抒发了两地相思之情,余韵悠长,缠绵悱恻,令人动容。
4. 作品点评
纵观全诗,语言质朴自然,对仗工整严谨,字字句句皆从肺腑流出,情感真挚深沉,读来令人慨叹不已。
# “北极”“南溟”一联,老杜“北阙心长恋,西江首独回”,亦何以异乎?
元诗人方回《瀛奎律髓》卷四三
# 此诗淡雅中有奇气。看他次联与结语,何等感悲动人。
清书画家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钟云:首二语各一意,浑然不觉。谭云:此诗可谓平极矣,何尝不动奇眼?
明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三四直是拙笔,如云:“可怜燕市望,不见虎丘人”,岂不可笑?其妙却在上二句,所谓点铁成金手。盖三四句是铁,而上句之“逢”字、“属”字,为点金之丹也。
清顾安《唐律消夏录》
# 起四流便,承以五六稳质之句,方不轻薄。结亦凄婉可人,足成完构。五六白话恰是整老,结乃紧承之耳。胡宸诏曰:三四意流语对,凄其欲绝;五六亦是分承。
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 缠绵悱恻。
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上一篇:唐·杨齐哲《过函谷关》
下一篇:唐·施肩吾《杜鹃花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