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槛星房各悄然":露水笼罩着的栏杆和星光照耀下的房屋都悄无声息,
# 星房:明星照耀之房。指所爱的女子之居所。,露槛:露水打湿的栏杆。
"江湖秋枕当游仙":我一人流落江湖,秋夜倚枕,只能凭空漫想那早已远逝的爱情。
# 游仙:游仙枕,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游仙枕》:“龟兹国进奉枕一枚,其色如玛瑙,温温如玉,制作甚朴素。枕之寝,则十洲、三岛、四海、五湖尽在梦中所见,帝因立名为游仙枕。”
"有情皓月怜孤影":明月有情,怜我孤单,特来相伴,
# 皓月:明月。
"无赖闲花照独眠":无奈那闲花多事,花开烂漫,偏偏来映照我这独眠之人。
# 无赖:无奈;无可奈何。
"结束铅华归少作":收拾起从前的绮靡艳丽之作,将其归入少年时的幼稚之作中,
# 少作:少年所作诗篇。《晋书·王羲之传》:“谢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顷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铅华:古代女子所用的妆粉,原比喻虚浮粉饰,此处代指绮丽的文章。
"屏除丝竹入中年":摒弃丝竹之乐,步入哀伤多艰的中年。
"茫茫来日愁如海":未来渺茫不可意料,忧愁如大海般深广,
# 愁如海: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寄语羲和快著鞭":只有寄语羲和——让时间过得更快更快,我也尽快地了此一生。
# 著鞭:鞭打,用鞭子赶。,羲和: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太阳女神与制定时历的女神,中国最早的天文学家和历法制定者。
清代诗人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黄景仁以诗名世,与洪亮吉、孙星衍、赵怀玉、杨伦、吕星垣、徐书受并称“毗陵七子”。其诗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的情怀。另作有一些爱情诗,缠绵悱恻;有些诗慷慨豪迈,如《少年行》等;刻画山水景物或人情事态的诗篇则写得细致生动。黄景仁亦有词名,长调多凄怆悲凉,其咏物词亦有特点。小令明白晓畅,亦多悲感凄凉之调,稍嫌直露。有《两当轩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绮怀十六首(其十六)》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追忆逝去爱情的抒情诗。全诗妙用意象,情感深婉,尽显命运无常的悲怆与无奈。表现了诗人不堪回首的沉痛心情与对生活艰难、前途渺茫的忧虑。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有情皓月怜孤影,无赖闲花照独眠”颔联皓月仿佛心怀柔情,怜悯诗人孤身一人,特意前来相伴;闲花却不识趣,偏偏映照他独眠的身影。这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将诗人的孤独凄凉巧妙融入景色之中。明月、闲花本无情感,经诗人赋予感情色彩,更反衬出他的百无聊赖与对孤独的深切恐惧。用典:“寄语羲和快着鞭”一句巧用驾日车之神羲和的典故,在古代神话中,羲和是为太阳驾车的神祇,掌控着时间的流转。而在诗中,黄景仁以“寄语羲和”表达出对时光的迫切期许,他深感来日愁绪茫茫如海,希望羲和能快马加鞭,让时光飞逝,借此摆脱内心无尽的愁苦,将自身面对命运的无奈与痛苦,通过对神话典故的巧妙化用展现得淋漓尽致。
3. 分段赏析
“露槛星房各悄然,江湖秋枕当游仙”首联描绘出往昔与恋人相会之处,此刻已寂静无声。诗人漂泊江湖,秋夜枕卧,只能凭借想象展开虚幻的思绪,借此表明逝去的爱情难以追回。“露槛星房”与“江湖秋枕”形成强烈反差,由此引发无尽哀思。“游仙”本指在迷惘中如梦似幻的漫游,此处暗示回忆往事恰似一场虚幻,进而自然过渡到对现实的描写。“有情皓月怜孤影,无赖闲花照独眠”颔联皓月仿佛心怀柔情,怜悯诗人孤身一人,特意前来相伴;闲花却不识趣,偏偏映照他独眠的身影。这两句借景抒情,将诗人的孤独凄凉巧妙融入景色之中。明月、闲花本无情感,经诗人赋予感情色彩,更反衬出他的百无聊赖与对孤独的深切恐惧。“无赖”意为无奈,引申为烦扰,因秋花触动诗人孤寂心绪,故而称其“无赖”。这种对现实的无奈,反而衬托出往日恋情的珍贵与美好。“结束铅华归少作,屏除丝竹入中年”颈联从现实转向对未来的展望。诗人表示要将从前绮丽之作,归为年少时的青涩篇章;决心舍弃丝竹之乐,直面充满忧患的中年。此处化用《世说新语》中王羲之“中年伤于哀乐”之语,暗示自己即将告别青春,而未来只有无尽的忧患苦难。二十六岁的诗人,青年的欢乐、爱情与幻想即将消逝,怎能不悲愤交加,这两句中饱含着强烈的愤懑之情。“茫茫来日愁如海,寄语羲和快着鞭”尾联诗人眼中未来的日子如同茫茫苦海,难以预知;自己的忧愁似大海般无边无际。因此,他想寄语太阳之神羲和,期望时间能加速流逝,让自己尽快结束此生。此句情感悲愤沉痛,读来令人动容,深刻展现出诗人内心的绝望与痛苦。
4. 作品点评
此诗能成为黄景仁诗作中的经典,是因为其中饱含着青年诗人赤诚的情感,失恋后的深切悲痛,对人生坎坷的忧虑,触动了古往今来无数读者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