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án

朝代:清作者:秋瑾浏览量:2
lǐng
méi
kāi
hòu
xiǎo
fēng
hán
tiān
lán
cán
yóu
néng
ào
shuāng
xuě
xiū
jiāng
bái
yǎn
xiàng
rén
kàn

译文

岭上的寒梅刚刚凋谢,清晨的北风裹着刺骨寒意,我几次添衣仍难御寒,倚靠栏杆时也不禁瑟缩迟疑。那残存的菊花,即便凋零仍傲立于霜雪之中,莫要再用轻蔑的眼神打量他人。

逐句剖析

"岭梅开后晓风寒":岭上的寒梅刚刚凋谢,清晨的北风裹着刺骨寒意,

# 岭梅:早梅。江西大庾岭盛产梅花,多于十月小阳春开放。故后人常将早梅称岭梅。

"几度添衣怕倚栏":我几次添衣仍难御寒,倚靠栏杆时也不禁瑟缩迟疑。

# 倚栏:凭靠在栏杆上。

"残菊犹能傲霜雪":那残存的菊花,即便凋零仍傲立于霜雪之中,

"休将白眼向人看":莫要再用轻蔑的眼神打量他人。

# 白眼:即眼珠横向一侧,露出眼白,犹无眼珠,斜视也,不屑一顾之意。后即以表示鄙视或厌恶。,休:不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残菊》是近代革命家秋瑾创作的七言绝句,借咏菊明志。前两句以“岭梅凋谢”“晓风寒彻”勾勒出严冬萧瑟景象,暗喻时局动荡与个人身处的困境;后两句借“残菊傲雪”的意象,表现逆境中坚守气节的孤傲品格,并以“休将白眼向人看”直抒对世俗偏见的蔑视。全诗语言刚健直率,通过自然景物与人格精神的对照,既延续传统咏物诗的托物言志手法,又凸显秋瑾冲破封建枷锁、追求独立平等的革新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革命家

秋瑾(1875~1907),原名闺瑾,字璿卿,号旦吾,别号鉴湖女侠;留学日本时易名瑾,字竞雄,浙江山阴(今绍兴)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的革命家。1904年赴日本留学,次年先后加入光复会和同盟会。1906年为反对日本政府颁布《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而回国。次年1月在上海发刊《中国女报》,提倡女权,宣传革命。不久,回绍兴主持大通学堂,与徐锡麟共筹在皖、浙两地发动武装起义,后被捕就义。其作品宣传民主革命、妇女解放内容,笔调雄健,感情奔放。有诗词作品《满江红·小住京华》《对酒》等。今辑有《秋瑾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大约创作于秋瑾前往常德的前后。当时的秋瑾年纪尚轻,大概只有十几岁,但她的诗作中却展现出“始信英雄亦有雌”的豪迈气概,这种气质是许多普通女子一生都难以具备的。尽管少女时期的秋瑾也会写一些描写风花雪月、花草树木的诗句,但她的作品无不透出巾帼英雄的非凡气韵,比如这首《残菊》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通过描绘岭梅开放后晓风送寒,诗人几度添衣怕倚栏的情景,着重突出残菊犹能傲霜雪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残菊坚强不屈品性的赞美,借菊自喻,体现自己坚守高洁、坚强不屈的志向。

2. 分段赏析

“岭梅开后晓风寒”​​此句描绘了一幅岭上梅花绽放之后,清晨寒风凛冽的画面。“岭梅开后”点明了时间节点,梅花通常在寒冬时节开放,它的盛开意味着冬季的深入。“晓风寒”则进一步强化了寒冷的氛围,“晓”字点出是清晨,清晨的风往往带着更深的寒意。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环境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暗示着主人公所处的艰难处境和内心的凄凉之感。“几度添衣怕倚栏”此句进一步渲染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几度添衣”体现了诗人对寒冷的敏感,而“怕倚栏”则透露出一种心理上的畏惧。倚栏本是欣赏风景的举动,但诗人却因寒风而害怕倚栏,这不仅是因为身体上的寒冷,更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忧虑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诗人通过这种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了自己在动荡时代中的敏感与脆弱,同时也为下文的转折蓄势。“残菊犹能傲霜雪”这句诗是全诗的转折点,诗人将视角从寒冷的清晨转向了残菊。残菊在经历了秋霜冬雪的摧残之后,依然能够傲然挺立。这里的“残菊”不仅是自然界的植物,更是诗人自身的写照。诗人以菊自比,表达了自己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菊的“残”象征着诗人经历的磨难,而“傲霜雪”则展现了诗人坚韧不拔的意志。这一句不仅在情感上与前两句形成鲜明对比,也为最后一句的抒情做了铺垫。“休将白眼向人看”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以直白的口吻表达了自己对世俗偏见的蔑视。“白眼”通常带有轻蔑和不屑之意,诗人在这里明确表示,自己虽然身处困境,但绝不向世俗的偏见低头。这种坚定的态度不仅是对自身人格的捍卫,也是对封建礼教和旧社会观念的反抗。诗人通过这句诗,展现了自己独立自主、不畏强权的精神风貌,同时也将全诗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侯文曜《虞美人·影松峦峰》

下一篇:清·黄景仁《绮怀十六首(其十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