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登楼":每日登上高楼,
"一换一番春色":春光一次又一次变换,
"者似卷如流春日":这春光好似翻卷的流水,
# 者:代词,即“这”字。
"谁道迟迟":谁说春日脚步迟缓?
# 谁道迟迟:意谓谁说春天是舒缓闲适的。典出《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采蘩祁祁。”毛传:“迟迟,舒缓也。”
"一片野风吹草":一片野风吹动着青草,
"草背白烟飞":草叶背面腾起白色的烟雾。
"颓墙左侧":颓败的墙垣左侧,
"小桃放了":小桃树开花了,
"没个人知":却没有一个人知晓,
"徘徊花下":在花下徘徊不已,
"分明记得":分明还记得,
"三五年时":三五年前的时光。
# 三五年时:十五岁左右。黄景仁《绮怀》(其十五):“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
"是何人、":是哪个人、
"挑将竹泪":挑来竹上的泪滴。
# 竹泪:相传舜出巡,死于苍梧之野,二妃娥皇、女英哭之,泪染于竹,即后来洞庭盛产之有斑痕的湘妃竹。
"黏上空枝":粘贴在空寂的枝头。
"请试低头":请试着低下头来,
"影儿憔悴浸春池":憔悴的身影浸在春日的池水中。
"此间深处":这春池的深处,
"是伊归路":是她归去的路径,
"莫惹相思":不要学这无尽的相思。
清代诗人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黄景仁以诗名世,与洪亮吉、孙星衍、赵怀玉、杨伦、吕星垣、徐书受并称“毗陵七子”。其诗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的情怀。另作有一些爱情诗,缠绵悱恻;有些诗慷慨豪迈,如《少年行》等;刻画山水景物或人情事态的诗篇则写得细致生动。黄景仁亦有词名,长调多凄怆悲凉,其咏物词亦有特点。小令明白晓畅,亦多悲感凄凉之调,稍嫌直露。有《两当轩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伤春怀人之作。介绍了词人春日登楼的所见所感,描绘了野风吹草、颓墙小桃等春日景象,体现了春光易逝的感慨与对往昔爱情的追念,营造了孤寂凄怆的意境,表达了物是人非、相思难遣的愁苦情怀。
2. 写作手法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上片“野风”“白烟”“小桃”与下片“春池瘦影”均融情于景,通过自然意象传递惜春、怀人、伤逝的复杂情感。
3. 分段赏析
上片:“日日登楼,一换一番春色。者似捲如流,春日谁道迟迟”:起笔以“日日登楼”的重复性动作,刻画出词人对春光的执念凝视,仿佛试图以目光挽留易逝的光阴。“一换一番”的高频更迭,极言春色消逝之速,与后句“似捲如流”的比喻形成呼应,将春光比作翻卷的流水,既暗合《论语》“逝者如斯”的哲思,又反用《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的经典意象——传统诗文中悠然舒缓的春日,在此被解构为急流般不可逆转的消逝,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惊觉与怅惘,尽在这一翻案笔法中迸发。“一片野风吹草,草背白烟飞。颓墙左侧,小桃放了,没个人知”:画面从登楼远眺转向近景特写:野风掠过草原,草叶翻动间腾起缕缕“白烟”,此“白烟”或是草浪起伏的视觉误差,或是春日蒸腾的雾气,动静交织中营造出荒寂朦胧的氛围。镜头再转,颓败的墙垣左侧,一株小桃悄然绽放,却“没个人知”。“颓墙”的残破与“小桃”的明艳形成强烈反差,前者象征时光的侵蚀,后者恰似被遗忘的美好年华,无人问津的桃花既是词人孤独心境的外化,亦暗喻一段不为人知的隐秘情事,景语中已满是情语。下片:“徘徊花下,分明认得,三五年时。是何人、挑将竹泪,黏上空枝”:“徘徊花下”四字承上启下,从观景转向忆旧,“分明认得”的斩截语气,透露出记忆的清晰如昨。“三五年时”并非确指年龄,而是借指青春年少的懵懂时光,与辛弃疾“十三女儿学绣”异曲同工。“挑将竹泪,黏上空枝”堪称神来之笔:化用湘妃泣竹的典故,以“竹泪”代指永恒的相思之痛,却以“挑”“黏”二字赋予静态典故以动态想象,仿佛有人将凝结的泪痕精心挑取、粘贴于空枝,既呼应小桃凋零的意象,又将抽象的情感创伤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物理存在,悲痛之深、执念之痴,尽在这超现实的细节中。“请试低头,影儿憔悴浸春池。此间深处,是伊归路,莫学相思”:词人从回忆跌回现实,以“请试低头”的祈使句,引导读者关注春池中的倒影——那憔悴的身影既是词人自身的镜像,亦幻化为恋人的虚影。“浸”字尤妙,似将整个人生的怅惘都浸泡在春池的波光里,虚实之间,物我两忘。结句“是伊归路,莫学相思”以虚写收束:春池深处被想象为恋人的归程,而“莫学相思”的劝诫实则是反语——若能克制相思,又何必日日登楼、徘徊花下?愈是强作洒脱,愈见相思之刻骨,此般曲笔,将愁情推向“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4. 作品点评
此词被选入《词选・附录》,谭献赞其开头几句“黯然”含情,以春光流逝引发惜春之情与人生感慨。全词以婉约之笔写伤春怀人,善用象征与典故,将相思之苦融于春日意象,如“小桃”“竹泪”“春池”等,构成凄美的意境,虽未直言情事,却于虚实之间见出一往情深,是清代婉约词中的抒情创作。
上一篇:清·纳兰性德《沁园春·梦冷蘅芜》
下一篇:清·朱彝尊《芙蓉月·蛮府辍棹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