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ái
怀
xiān
èr
shǒu

朝代:唐作者:鲍溶浏览量:1
kūn
lún
jiǔ
céng
tái
tái
shàng
gōng
chéng
jùn
西
chí
dōng
lái
xiàn
shùn
gōng
chéng
hòu
huí
jià
xiān
fēng
shùn
shí
èr
lóu
shàng
rén
shēng
fèi
tiān
yǐn
péi
huí
sāng
bái
shēng
hèn
qīng
niǎo
gèng
lái
duàn
shū
xìn
nǎi
zhī
dōng
hǎi
shuǐ
qīng
qiǎn
shuí
néng
wèn
láng
fēng
qiān
zhàng
yáo
shuǐ
西
liú
shí
èr
chéng
céng
jiàn
zhōu
líng
wáng
tài
táo
huā
xià
chuī
shēng

译文

昆仑有座九层高台,台上宫城高峻矗立。西王母手持地图,向东而来献给虞舜。虞舜宫中礼仪完成后,驾车返回时仙风顺畅。十二楼上的仙人,笙管歌声沸腾上引天际。在扶桑路上徘徊,白日之下滋生离别愁恨。青鸟再也不飞来,麻姑断绝书信往来。才知道东海水,清浅变化没人能询问。阆风山峰绮丽楼阁几千丈,瑶池之水向西流经过十二城。曾经见过周灵王太子,在碧桃花树下独自吹笙。

逐句剖析

"昆仑九层台":昆仑有座九层高台,

# 九层台:《楚辞·天问》“昆仑县圃,其居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几里?”《淮南子·地形》“昆仑虚中有增城九重”。

"台上宫城峻":台上宫城高峻矗立。

"西母持地图":西王母手持地图,

# 西母:西王母。《风俗通》“《尚书大传》舜之时,西王母来献其白玉琯”。

"东来献虞舜":向东而来献给虞舜。

"虞宫礼成后":虞舜宫中礼仪完成后,

"回驾仙风顺":驾车返回时仙风顺畅。

"十二楼上人":十二楼上的仙人,

# 十二楼:《汉唐地理书钞》辑《河图括地象》“昆仑之墟,西有五城十二楼,河水出焉”。

"笙歌沸天引":笙管歌声沸腾上引天际。

"裴回扶桑路":在扶桑路上徘徊,

"白日生离恨":白日之下滋生离别愁恨。

"青鸟更不来":青鸟再也不飞来,

"麻姑断书信":麻姑断绝书信往来。

"乃知东海水":才知道东海水,

"清浅谁能问":清浅变化没人能询问。

"阆峰绮阁几千丈":阆风山峰绮丽楼阁几千丈,

# 阆峰绮阁:一作“昆仑九层”。阆峰:昆仑山之一峰。见《异文类聚》。

"瑶水西流十二城":瑶池之水向西流经过十二城。

# 十二城:指五城十二楼。,西:一作“四”。

"曾见周灵王太子":曾经见过周灵王太子,

# 周灵王太子:即王子晋,传说中的神仙。《列仙传》称其“好吹笙作凤凰鸣”。,曾见:一作“心羡”。

"碧桃花下自吹笙":在碧桃花树下独自吹笙。

# 自:一作“学”。,碧桃花:即千叶桃花,重瓣的桃花。这里指昆仑山仙境中的仙桃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鲍溶创作的古体诗。全诗围绕神话传说展开,生动描绘了仙境中的故事与情感。诗的开头,“昆仑九层台,台上宫城峻”,描述了在高耸入云、气势宏伟的昆仑山上,那里的宫殿巍峨险峻,充满神秘色彩。接着,诗人讲述西王母带着地图,从西边赶来向虞舜献礼,完成礼仪后,便乘着顺风驾云离去。随后,诗中出现十二楼上仙人们载歌载舞、笙乐喧天的热闹画面。可画风突变,“裴回扶桑路,白日生离恨”,有人在扶桑路上徘徊,心中满是离愁别绪。再到“青鸟更不来,麻姑断书信”,连传递消息的青鸟、麻姑都没了音信,更添孤独惆怅。“乃知东海水,清浅谁能问”借东海海水深浅难测,感慨世事变幻无常。诗的结尾,“阆峰绮阁几千丈,瑶水西流十二城。曾见周灵王太子,碧桃花下自吹笙”,又展现出一幅壮丽的仙境画卷:高耸的楼阁、西流的瑶水,还有周灵王太子在碧桃花下悠然吹笙的场景,既充满浪漫色彩,也流露出对美好情境的怀念与向往。整首诗将神话故事与情感表达自然融合,以古体诗灵活的句式,展现出奇幻背后的深沉情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诗人

鲍溶(?~?),唐代诗人。字德源,自称“楚客”。早年北游太原,后游宣州、越州。元和进士,仕宦不显。一生漂泊四方,穷愁潦倒,终客死异乡。诗论家张为的《诗人主客图》尊其为“博解宏拔主”,将其与“广大教化主”白居易、“高古奥逸主”孟云卿、“清奇雅正主”李益、“清奇僻苦主”孟郊、“瑰奇美丽主”武元衡并列为“六主”。其诗多怀古感兴、道途旅思之作。代表作品有《怀仙二首》《将归旧山留别孟郊》。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古体诗。诗歌写了昆仑山高耸的九层台、巍峨的宫城,还有西王母带着地图东来向虞舜献礼,礼成后驾着仙风返回,以及十二楼上仙人笙歌喧闹的热闹场景;也写了有人在扶桑路上徘徊,心中生起离别的愁绪,青鸟不再飞来、麻姑断了书信的孤寂,还借东海海水清浅难测感慨世事变化无常。借昆仑仙宫、西王母献图、仙人笙歌、周灵王太子碧桃吹笙等神话场景,既展现了仙境的壮丽神秘和欢乐氛围,也流露出离别后的遗憾、音讯断绝的惆怅,以及对世事无常的淡淡思索,把浪漫的神话想象和人间的情感思绪自然地融合在了一起。

2. 写作手法

用典:“西母持地图,东来献虞舜”一句,诗人虚构西王母“东来献图”于虞舜的场景,写“虞宫礼成”(虞舜宫殿中礼仪告成),将神话女神与历史圣王并置,构建仙凡共尊的礼法秩序。借“西母献图”的政治神话,暗喻仙境对人间德政的认可,赋予“仙宫”以人间礼法的庄严感,同时为后文“回驾仙风”的离别埋下伏笔——美好秩序短暂维系,终归于虚无。 “青鸟更不来,麻姑断书信”一句,“青鸟”出自《山海经》《汉武故事》,为西王母的信使(如汉武帝求仙时,青鸟先至通报);“麻姑”出自《神仙传》,称其“已见东海三为桑田”,见证沧海桑田之变,是“世事变迁”的象征。以“青鸟不来”“麻姑断信”双典叠加,写仙境与人间音讯断绝:前者是具体的“信使失联”,后者以“麻姑不再传信”强化诀别感,二者共同指向离别的绝望。 “曾见周灵王太子,碧桃花下自吹笙”一句,据《列仙传》,周灵王太子王子乔(姬晋)好吹笙作凤凰鸣,被浮丘公引至嵩山成仙,后乘鹤升天,其形象是“仙姿雅致”的代表。截取“碧桃花下自吹笙”的细节,将王子乔从“乘鹤升天”的宏大叙事,拉至“花间独奏”的微观场景,以“碧桃”(仙境花卉)、“笙歌”(仙乐)勾勒具体可感的仙人生活画面。用王子乔典故,以个体仙人的浪漫意象收束全诗,既呼应前文“十二楼上人,笙歌沸天引”的仙乐描绘,又通过“曾见”二字,暗示“仙境虽美却遥不可及”,前有群仙笙歌的热烈,后有独吹笙的孤寂,强化“怀仙而不得”的怅惘。

3. 分段赏析

“昆仑九层台,台上宫城峻”开头两句写昆仑山的九层高台,台上宫殿高大险峻。“九层”极言台阁之高,“峻”字突出宫殿的巍峨,一下子勾勒出神话中仙境的庄严神秘,为全诗定下了奇幻的基调。“西母持地图,东来献虞舜”这两句讲西王母带着地图,从西边赶来献给虞舜。西王母是神话中的女神,虞舜是上古圣王,二者的联系充满“君权神授”的意味,简单的动作描写让庄重的神话场景如在眼前。“虞宫礼成后,回驾仙风顺”献图的礼仪结束后,西王母乘着仙风顺利返回。“礼成”说明仪式圆满,“仙风顺”既写归途顺畅,也暗含天命顺遂的意思,叙事简洁,承接上文的庄重感。“十二楼上人,笙歌沸天引”两句中“十二楼”是传说中仙人住的地方,这里写仙人在楼上奏乐,歌声乐声热闹喧天。“沸”字形容乐声沸腾,“引”字有回荡之意,把仙境的欢乐氛围推向高潮,和前文的庄重形成对比。“裴回扶桑路,白日生离恨”笔锋一转,写有人在扶桑路上徘徊,大白天也生出离愁别绪。“裴回”就是徘徊,“白日”本是明亮的,却反衬出离恨的清晰强烈,打破了“离愁多在夜晚”的常规,显得情感格外鲜明。“青鸟更不来,麻姑断书信”两句中“青鸟”是西王母的信使,“麻姑”是传说中能预见沧海桑田的仙人,这里说信使不再来,麻姑也断了书信。用神话里的“无人传信”,层层递进地表现孤寂,语言直白却把失落感推向深处。“乃知东海水,清浅谁能问”在这两句中“东海变浅”是神话里常说的世事变迁,这里借海水深浅难测,感慨世事无常、情感渺茫。“乃知”像是突然明白,问句收尾,留有余味,让个人的离愁上升到对人生的思考。“阆峰绮阁几千丈,瑶水西流十二城。曾见周灵王太子,碧桃花下自吹笙”结尾又回到仙境画面:高大的阆风山楼阁、西流的瑶水和十二座城池,还有周灵王太子在碧桃花下吹笙。“几千丈”“十二城”用数字夸张仙境的壮丽,吹笙的场景充满悠然仙气,和前文的离愁形成对照,既延续了奇幻,又暗含对美好仙境的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涉《黄葵花》

下一篇:唐·欧阳衮《神光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