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àn

朝代:唐作者:鲍溶浏览量:1
jiàn
hán
líng
xiàng
jiāo
lóng
pán
jīn
yǐn
shān
dào
shì
wèi
céng
shí
xiān
shēng
gǎn
céng
xiàng
chūn
chuāng
fēn
chuò
yuē
huí
qiū
shuǐ
zhào
cuō
tuó
shì
jiān
zòng
yǒu
yīng
nán
shí
míng
zhū
chóu
wèi
duō

译文

古老的铜镜蕴含着灵性,呈现出和谐的气象,镜鼻上盘绕着蛟龙,守护着镜面上如金波般的光泽。隐居山中的道士都不曾见识过它,背负磨镜箱的先生也不敢去打磨它。它曾经在春天的窗前,映照出女子绰约的风姿,也曾像秋水一样,映照出时光蹉跎的感慨。即使世间还有其他的镜子,恐怕也难以与它相比,就算用十斛明珠来酬谢,也觉得报酬太少。

逐句剖析

"古鉴含灵气象和":古老的铜镜蕴含着灵性,呈现出和谐的气象,

"蛟龙盘鼻护金波":镜鼻上盘绕着蛟龙,守护着镜面上如金波般的光泽。

"隐山道士未曾识":隐居山中的道士都不曾见识过它,

"负局先生不敢磨":背负磨镜箱的先生也不敢去打磨它。

"曾向春窗分绰约":它曾经在春天的窗前,映照出女子绰约的风姿,

"误回秋水照蹉跎":也曾像秋水一样,映照出时光蹉跎的感慨。

"世间纵有应难比":即使世间还有其他的镜子,恐怕也难以与它相比,

"十斛明珠酬未多":就算用十斛明珠来酬谢,也觉得报酬太少。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古鉴》是唐代诗人鲍溶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围绕古镜展开,首联描绘古镜蕴含灵韵、气象平和,蛟龙盘绕镜鼻守护着如金波般的镜面,突出古镜的不凡。颔联通过隐山道士不认识、负局先生不敢磨,侧面烘托古镜的神秘与珍贵。颈联回忆曾在春窗下用古镜映照美好身姿,如今却照见自己虚度光阴,借古镜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尾联强调世间难有可与古镜相比之物,即便用十斛明珠来酬谢也不算多,再次赞美古镜的珍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诗人

鲍溶(?~?),唐代诗人。字德源,自称“楚客”。早年北游太原,后游宣州、越州。元和进士,仕宦不显。一生漂泊四方,穷愁潦倒,终客死异乡。诗论家张为的《诗人主客图》尊其为“博解宏拔主”,将其与“广大教化主”白居易、“高古奥逸主”孟云卿、“清奇雅正主”李益、“清奇僻苦主”孟郊、“瑰奇美丽主”武元衡并列为“六主”。其诗多怀古感兴、道途旅思之作。代表作品有《怀仙二首》《将归旧山留别孟郊》。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古鉴含灵气象和”“古鉴”明确指出吟咏的对象是古老的铜镜,“含灵”赋予铜镜灵性,“气象和”描绘出铜镜呈现出和谐的气象。此句开篇点题,通过对铜镜的总体描述,营造出一种神秘、和谐的氛围。“蛟龙盘鼻护金波”“蛟龙盘鼻”形象地描绘了镜鼻上盘绕着蛟龙的精美图案,“护金波”则将镜面上的光泽比作金波,仿佛蛟龙在守护着这珍贵的光芒。此句通过对铜镜细节的描写,展现了铜镜的精致和独特。颔联:“隐山道士未曾识”“隐山道士”是一个具有神秘色彩的人物形象,“未曾识”表示连隐居山中的道士都不曾见识过这面铜镜。此句通过引用这一典故,增添了铜镜的神秘色彩和独特性。“负局先生不敢磨”“负局先生”是背负磨镜箱的先生,在古代传说中是磨镜的专家,“不敢磨”表示他也不敢轻易去打磨这面铜镜。此句进一步通过典故,强调了铜镜的珍贵和不可侵犯。颈联:“曾向春窗分绰约”“春窗”营造出一种温馨、美好的氛围,“分绰约”表示铜镜映照出女子绰约的风姿。此句回忆了铜镜在美好情境下的作用,展现了铜镜所承载的美好回忆。“误回秋水照蹉跎”“秋水”常用来比喻人的眼睛,也象征着时光的流逝,“照蹉跎”表示铜镜映照出时光蹉跎的感慨。此句通过对比春天的美好和秋天的感慨,展现了时光的无情和人生的无奈。尾联:“世间纵有应难比”“世间纵有”表示即使世间还有其他的镜子,“应难比”则强调恐怕也难以与这面铜镜相比。此句通过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这面铜镜的独特和珍贵。“十斛明珠酬未多”“十斛明珠”是一种夸张的表达,代表着极高的价值,“酬未多”则表示就算用十斛明珠来酬谢,也觉得报酬太少。此句通过夸张的手法,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这面铜镜的珍视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维《相和歌辞·班婕妤三首》

下一篇:唐·韦庄《哭麻处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