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奉命于秦淮之上":已然在秦淮河畔接受了我的嘱托,
# 奉命:被命令,被要求。,既:已经。
"又随我于邗沟之东":接着又一路跟随我来到邗沟以东的地方,
# 邗沟:联系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是中国最早见于明确记载的运河。
"追攀不疲":始终不辞辛劳地追随陪伴,
# 追攀:追随牵挽。形容惜别。
"以至邵伯南埭":直至抵达邵伯南埭这一处。
"始终之际":从开始到结束这段过程中,
# 始终:自始至终。
"良有可称":他的种种表现,实在值得称道。
"送蔡明远叙":《送蔡明远叙》这篇文字。
"乙未冬日临":在乙未年的冬天。
# 临:照样子摹仿字画。
"石菴居士":落款为石菴居士。
清代重臣、书法家、诗人
刘墉(1719?~1804?),清代重臣、书法家、诗人。字崇如,号石庵,人称“刘罗锅”,山东诸城人。乾隆十六年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卒谥文清。刘墉擅长书法,尤长楷书、行书,是乾隆时期的四大书法家之一。其书法有“浓墨宰相,淡墨探花”之誉。其一生书法风格曾数度变化,年轻时珠圆玉润,中年笔力雄健,晚年则趋于平淡。其诗体裁多样,内容广泛,语言朴实清新,颇有可读性。著有《石庵诗集》。
1. 分段赏析
“既奉命于秦淮之上,又随我于邗沟之东,追攀不疲,以至邵伯南埭,始终之际,良有可称”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出一段充满情谊的旅程。作者通过“秦淮”“邗沟”“邵伯南埭”等具体地点,构建出清晰的地理脉络,暗含行程的辗转奔波;“追攀不疲”四字生动刻画了蔡明远一路追随的执着形象,“追攀”的动态描写与“不疲”的坚韧态度相互映衬,凸显出人物间深厚的信赖与陪伴。结尾“良有可称”直抒胸臆,虽未详述可称之事,却以简洁有力的赞叹,将感激与欣赏之情推向高潮,引发读者对这段情谊的无限遐想。“送蔡明远叙”点明文本来源,表明此为对经典文章的临摹与致敬。而“乙未冬日临。石菴居士”作为题跋,既交代了创作时间为乾隆四十年(1775年)冬日,又以别号“石菴居士”传递出文人雅趣。这短短八字,不仅完善了作品的时空信息,更赋予其独特的个人印记。在古代书画中,题跋常是作者心境与创作意图的延伸,刘墉在此将临摹经典与个人情感相融合,既展现出对传统文脉的传承,又通过“追攀不疲”的故事,暗喻自己在书法艺术道路上的执着追求,使整段文字在叙事抒情之外,更增添了艺术创作的精神内核。
上一篇:清·乾隆《唐寅桃花庵图》
下一篇:清·乾隆《射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