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霞一片海上来":一片红霞从海上升起,
"照我楼上华筵开":映照得楼上的盛宴璀璨通明。
"倾觞绿酒忽复尽":斟满的绿酒转眼间已饮尽,
"楼中谪位安在哉":当年楼上的 “谪仙人” 如今何在。
"谪仙之楼楼百尺":这高达百尺的谪仙楼啊,
"笥河先生文章伯":今日迎来笥河先生这样的文坛巨擘,
"风流仿佛楼中人":他的风雅气度恰似当年楼中的诗仙,
"千一百年来此客":时隔一千一百载后终有知音登临。
"是日江上彤云开":当日江上阴云散去,
"天门淡扫双娥眉":天门山如淡扫的蛾眉舒展于天际。
"江从慈母矶边转":江水从慈姥矶旁蜿蜒流过,
# 母:一作姥。
"潮到燃犀亭下回":潮头在燃犀亭下回旋激荡。
"青山对面客起舞":面对青山,我不禁起舞长叹,
"彼此青莲一抔土":我与那青莲居士皆成一抔黄土。
"若论七尺归蓬蒿":若说身躯终将归入荒草坟墓,
"此楼作客山是主":那么青山是永恒的主人,此楼不过是匆匆过客。
"若论醉月来江滨":但若论携醉赏月的江边雅事,
"此楼作主山作宾":此楼便成了主人,青山反退为陪衬的宾客。
"长星动摇若无色":长庚星仿佛黯淡无光,
"未必常作人间魂":难道天才之星不应长留人间。
"身后苍凉尽如此":身后的苍凉竟皆如此,
"俯仰悲歌一徒尔":俯仰天地间的悲歌不过徒劳而已。
"杯底空余今古愁":酒杯中只剩穿越今古的愁绪,
"眼前忽尽东南美":眼前却忽然展现东南才士的满堂风华。
"高会题诗最上头":在这盛会的最高处题诗留名,
"姓名未死重山丘":我们的姓名定将比山丘更不朽。
"请将诗卷掷江水":请把这诗卷投入江中吧,
"定不与江东向流":它必定会逆流而上,绝不随江东去。
清代诗人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黄景仁以诗名世,与洪亮吉、孙星衍、赵怀玉、杨伦、吕星垣、徐书受并称“毗陵七子”。其诗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的情怀。另作有一些爱情诗,缠绵悱恻;有些诗慷慨豪迈,如《少年行》等;刻画山水景物或人情事态的诗篇则写得细致生动。黄景仁亦有词名,长调多凄怆悲凉,其咏物词亦有特点。小令明白晓畅,亦多悲感凄凉之调,稍嫌直露。有《两当轩集》。
1. 分段赏析
“红霞一片海上来,照我楼上华筵开。”开篇绘壮丽之景,红霞如海,华筵盛启,奠定明快基调,暗含对宴饮雅集的期待与喜悦。“倾觞绿酒忽复尽,楼中谪仙安在哉。”酒尽问仙,陡转怅惘,直抒对李白的追慕与斯人不再的慨叹,时空阻隔之悲油然。“谪仙之楼楼百尺……千一百年来此客。”以楼衬人,将笥河先生比李白,赞其文采风流,兼表与贤者同席的荣幸,敬仰之情溢于言表。“是日江上彤云开……潮到燃犀亭下回。”勾勒江天开阔之景,笔触疏朗,借自然之壮美疏解愁怀,隐含对天地永恒的喟叹。“青山对面客起舞……此楼作客山是主。”客舞怀仙,以“青山为主、过客为客”对比,突人生短暂、宇宙永恒之苍凉,悲郁渐浓。“若论醉月来江滨……未必常作人间魂。”翻转视角,以“楼主山宾”写诗意超越时空,却叹星辰无色、诗魂难驻,生命虚无感深化。“身后苍凉尽如此……眼前忽尽东南美。”直抒身后苍凉、悲歌徒劳,杯中愁绪贯通今古,与眼前美景形成强烈反差,无奈更显深沉。“高会题诗最上头……定不与江向东流。”收束于对文学不朽的信念,题诗留名、诗卷掷江,愿以文字对抗流逝,孤高与执着尽现。从宴饮之乐起笔,经怀仙之怅、人生之悲,终至对文学永恒的坚信,交织着对前贤的追慕、生命短暂的慨叹,及以诗留名的倔强,苍凉中见孤高,沉郁里藏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