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à
mǒu
guān
liú
bié

朝代:清作者:郑燮浏览量:3
jìn
yòu
néng
zhuī
yòu
nán
huàn
kān
kàn
jiā
yǒu
dōng
guī
qiū
fēng
nài
suì
hán

译文

在官场进取没有能力,追随他人又实在艰难,这充满拘束压抑的仕途实在让人不忍直视。我家中有许多像东篱旁那样的菊花,我将在秋风中归去,像菊花一样耐得住岁月的严寒。

逐句剖析

"进又无能追又难":在官场进取没有能力,追随他人又实在艰难,

"宦途跼蹐不堪看":这充满拘束压抑的仕途实在让人不忍直视。

# 跼蹐:行动小心戒惧貌。跼:同“局”。,宦途:仕途。

"吾家颇有东篱菊":我家中有许多像东篱旁那样的菊花,

"归去秋风耐岁寒":我将在秋风中归去,像菊花一样耐得住岁月的严寒。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画菊与某官留别》是清代郑燮创作的七言绝句。此诗是郑燮辞官归乡之际所作,主题围绕告别仕途、回归本真展开。首句“进又无能追又难”,直白道出在官场进取无力、追随他人亦艰难的困境;“宦途跼蹐不堪看”,直言官场拘束压抑现状,流露出对官场的失望与厌恶。后两句“吾家颇有东篱菊,归去秋风耐岁寒”,以“东篱菊”自比,借菊花象征高洁、坚韧的品质,表明自己将回归田园,在秋风中坚守本心、不畏艰难的决心。全诗语言质朴简练,情感真挚强烈,深刻展现出郑燮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气节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满怀雄心壮志而无法实现的七言绝句。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文人画家

郑燮(1693~1765?),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性格旷达,不拘小节,喜高谈阔论,臧否人物,当时被人称为“狂”和“怪”,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多同情民间疾苦、抨击苛政、揭露时弊之作,语言通俗流畅,多用口语。其词作内容丰富,有狂怪之作,也有温婉情词,既有描写风俗民情的现实词作,也有吊古伤今的怀古之词。擅写兰竹,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号“六分半体”。代表作品有《悍吏》《逃荒行》《沁园春·恨》《满江红·田家四时苦乐歌》等。著有《板桥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开篇“进又无能追又难”,如一声沉重的叹息,道出了郑燮在官场上的无奈。“进”,意味着在仕途上有所作为,施展自己的抱负,但现实却让他感到力不从心;“追”,表示追随他人、迎合官场的潜规则,而这对于生性正直的郑燮来说,更是难上加难。这一句直接而坦率地将他在官场中的尴尬处境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体会到他内心的苦闷与挣扎。紧接着“宦途跼蹐不堪看”,进一步描绘官场的黑暗与压抑。“跼蹐”二字,生动地表现出官场中处处受限、小心翼翼的状态,在这样的环境中,郑燮深感无法施展拳脚,也不愿同流合污。“不堪看”三个字,更是饱含着他对官场的厌恶与失望,对官场的种种丑恶现象,他早已无法忍受。诗的后两句“吾家颇有东篱菊,归去秋风耐岁寒”,笔锋一转,展现出诗人截然不同的心境。“东篱菊”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象征着高洁、隐逸的品质。郑燮以菊花自喻,表明自己将告别黑暗的官场,回归田园。“归去秋风耐岁寒”,“秋风”点明归乡的时节,同时也象征着人生的艰难困苦;“耐岁寒”则强调自己如同菊花一般,能够在困境中坚守本心,不畏严寒,不向世俗低头。这两句诗不仅表达了他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更展现出他坚贞不屈的高尚气节。

2. 作品点评

通览全篇,此诗借画抒情、托物言志,是对板桥墨竹、芝兰精神的拓展升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纳兰性德《渔父·收却纶竿落照红》

下一篇:清·黄景仁《笥河先生偕宴太白歌醉中作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