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斜阳一缕":看着西边的一缕斜阳,
"刚送得、":刚送去一批行舟、
# 刚:刚及,意谓船一走,天便黑了。
"片帆归":又有归帆回返。
"正岸绕孤城":孤城沿岸而建,
"波回野渡":无人的渡口清波回旋,
"月暗闲堤":月亮出来月光洒在静谧的沙堤上。
"依稀是谁相忆":我依稀记得往事,
"但轻魂如梦逐烟飞":这一生如在梦中追逐烟尘一般。
"赢得双双泪眼":最终只剩下一双泪眼,
"从教涴尽罗衣":任凭泪水打湿了衣衫。
# 涴:污染。,从教:听任;任凭。从,任。
"江南几日又天涯":在江南暂歇几日后又要踏上旅途。
"谁与寄相思":可我又能与谁倾诉这满腔相思之情呢。
"怅夜夜霜花":我惆怅那夜夜花开罹霜,
"空林开遍":开遍空寂树林,
"也只侬知":也只有你知道。
# 侬:人称代词,你。
"安排十分秋色":老天赐予我们满满的秋色,
"便芳菲总是别离时":而这芬芳却只在离别时才能欣赏到。
# 便:纵,即使。
"惟有醉将醽醁":只有沉醉在美酒中,
# 醽醁:古代的一种美酒。
"任他柔橹轻移":任凭这一叶小舟行到天涯。
# 柔橹:船桨,也指船桨轻划声。
董士锡,清朝嘉庆年间人,字晋卿,一字损甫,籍贯江苏武进。副榜贡生,候选直隶州州判。幼从大母受《孝经》章句,及就外傅读诸经史,悉能通解。年十六,从两舅氏张皋文、宛邻游,承其指授,古文赋诗词皆精妙,而所受虞仲翔《易》义尤精。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感怀词,生动地描绘了孤城、野渡、月堤等萧瑟凄凉的秋景,借醉饮的动作深刻展现了词人内心的怅惘情绪。
2. 写作手法
虚实相生:以“斜阳一缕”“孤城”“野渡”“闲堤”等实景开篇,勾勒出暮色苍茫的江畔图景,实写夕阳余晖中孤帆远影,既点明归舟情境,又暗含“刚聚即别”的怅惘。“波回野渡,月暗闲堤”以波光粼粼的渡口、月色朦胧的堤岸,渲染出冷寂萧索的氛围,为下文的虚写埋下伏笔。“依稀是谁相忆,但轻魂如梦逐烟飞”虚写魂牵梦萦的追忆。“轻魂如梦”将思念虚化,如烟似雾,既显缠绵又带恍惚,暗示相忆之人已远或难觅。景物描写:上片以“舟中所见”为线索,将黄昏至月夜的景物次第铺展,既勾勒出归舟途中的具体场景,又以景物的“孤寂”“萧瑟”特质,暗合词人内心的怅惘与相思,实现了“景随情转,情寓景中”的效果。
3. 分段赏析
上片写景抒怀,描绘舟中所见所感,以景物描写为主。一缕斜阳缓缓下沉,送走了归去的帆船。江岸环绕着孤城,江波回旋在野渡之间,月光在寂静的堤岸上变得昏暗。唯觉得轻魂如梦般缥缈,不禁泪湿罗衣。首句“看斜阳一缕,刚送得、片帆归”以夕阳、归帆构建黄昏归舟的画面,奠定怅惘基调。“正岸绕孤城,波回野渡,月暗闲堤”三句通过孤城、野渡、闲堤等景物,渲染出清冷寂寥的氛围。“依稀是谁相忆,但轻魂如梦逐烟飞”转入虚写,以“轻魂如梦”的比喻表现思念之深,“赢得双双泪眼,从教涴尽罗衣”则以细节刻画愁绪。下片抒情深化,着重表达内心的感受与思考,生动刻画人物的心情。“江南几日又天涯”感叹时光飞逝与漂泊无依,“谁与寄相思”直抒胸臆。“怅夜夜霜花,空林开遍”以霜花空林象征孤寂,与“也只侬知”形成强烈对比,凸显无人共鸣的愁苦。“安排十分秋色”将秋景拟人化,“便芳菲总是别离时”点明离愁主题,“惟有醉将醽醁,任他柔橹轻移”一句,将人物的复杂心绪展现得生动形象。
上一篇:清·朱彝尊《鸳鸯湖棹歌 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