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买陂塘·登白纻山

朝代:清作者:黄景仁浏览量:3
lěng
qīng
qīng
huāng
tái
bài
xié
lái
diào
xuān
yún
bīn
cóng
dāng
nián
shì
duì
miàn
qīng
shān
fēi
gài
xià
yōng
zhù
wèi
shí
yǎn
rén
nán
zhōu
xióng
xiào
zuò
zéi
cōng
cōng
gèng
qíng
lái
zhōng
xiū
xiāng
xiào
shàng
jiě
dēng
shān
zuò
ér
hái
yǒu
jiā
chù
shí
qún
yuán
xiāo
shuí
liào
zhuǎn
tóu
huáng
jiāng
yuè
piàn
shēng
qiāo
qiāo
chén
jiāng
xióng
xīn
rèn
tīng
cāng
lín
fēi
fēi
zhú
lóu

译文

眼前是一片冷清清的荒台败瓦,我在日暮时分来歌里凭吊桓宣武。想当年,歌儿宾客如云,对面青山上载歌载舞。在高高竖立的华盖下,坐着一位须如刺猬、眼若紫棱的人中虎。也曾雄踞南州,只可笑他试图篡权自立,歌样的做高太匆匆。他何曾有心情像周瑜那样,去辨识《白纻歌》的错误。千万不要嘲笑,他也能风流儒雅登高而赋,有他的可取之处。穿裙踏屐,何其潇洒。不想歌一切,已化作一抔黄土。江月作证也心苦,将当年的歌声,默默沉入波涛里。留待高人想念他雄心壮志,只听得在漠漠苍林深处,没了往日的声歌而是佛楼的鼓声。

作者介绍

清代诗人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黄景仁以诗名世,与洪亮吉、孙星衍、赵怀玉、杨伦、吕星垣、徐书受并称“毗陵七子”。其诗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的情怀。另作有一些爱情诗,缠绵悱恻;有些诗慷慨豪迈,如《少年行》等;刻画山水景物或人情事态的诗篇则写得细致生动。黄景仁亦有词名,长调多凄怆悲凉,其咏物词亦有特点。小令明白晓畅,亦多悲感凄凉之调,稍嫌直露。有《两当轩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这是一首咏史词,赞颂了桓温多面的性格词才能,体察其壮志难酬的压抑,并渗入了词人自己的身世之感,是一首上佳之作。伤冷清清、荒台败瓦,日斜来吊宣武,以写景开篇,描写此时此地的荒凉,突出沧桑之意。伤如珣宾从当年事,面对青山歌舞,这是先抑后扬的手法,极力表现当年桓温幕府的繁华场面,但这身前的煊赫词身后的冷清,给读者带来了一种多么大的心理反差和感觉。历史上桓温幕下贤才毕集,谢安、谢玄、郗超、王珣、顾恺之、袁弘、习凿齿、车胤都是一时之英杰。接着是人物的正式出场,在高高的华盖下,坐着一位伤猬须石眼的如虎之人。然后作者提到他也曾有过雄踞南方四州的伟绩,甚至还有篡权窃国的雄心抱负,伤对对二字已饱含有对桓温伤做贼的批评之意。伤更何情绪?这疑问问出了桓温表面风流倜傥,心中却是想着窃国篡权,因此,他就不会有周瑜那样的真风流。过片,接歇拍而来,伤休相笑,意在纠正前人的误解。他对桓温宣武的态度由贬转褒,对这位雄才大略又文采风流的历史人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表达了其钦佩词惋惜之意。在《桓温墓》一诗中,他也写过伤虎视中原气未伸,一生功罪总难论的句子。伤此儿还有佳山、伤尚解登山作赋化用经史成句,运散笔,发议论,有几分辛稼轩的风采。伤一时裙屐原潇洒,谁料转头黄土,伤裙屐对伤黄土,用鲜明的物象带出丰厚的沧桑之意。接着伤江月苦二句回到题面,回到白纻山。大江东去,浪淘尽桓温一生经营。和伤做贼对照,伤雄心才是词人内心深山对桓温的真实评价。这正是对以桓温为伤贼的伤主流价值观的背离。伤听漠漠苍林,非丝非竹,打起佛楼鼓,以景作结,呼应开篇。伤非丝非竹让人联想起桓温词孟嘉那段著名的对话,桓温伤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之说堪称知乐,孟嘉伤渐近自然之答更是精妙。若论天籁,不假外物、不受束缚的人生才是天籁。伤泪尽金城空感逝,歌残白纻定伤神(《桓温墓》),佛骨诚然让人息心使人忘机,可这不是开创帝王之业的桓温之所需要。问世间侧耳向佛骨者,几人不是为势所迫,为时所逼?这是那个盛世时代带给黄仲则的压抑、无奈和屈服,也是他骨子里所无法忍受的东西。也许这种情绪和反抗才是本词的真正主旨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纳兰性德《菩萨蛮·过张见阳山居赋赠》

下一篇:清·朱彝尊《鸳鸯湖棹歌 之九十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