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án
·
·
guò
zhāng
jiàn
yáng
shān
zèng

朝代:清作者:纳兰性德浏览量:3
chē
chén
fēn
zhī
xiàn
jūn
zhù
chù
zhēn
yōu
shì
lín
hóng
xiāo
xiāo
miàn
fēng
gōng
míng
yīng
kàn
jìng
míng
yuè
qiū
yǐng
ān
shān
jiān
jūn
gāo
xián

译文

车子扬起的尘土和马蹄留下的踪迹众多杂乱,像编织起来一样密集,我真羡慕你找到这样一个幽静偏僻的住处。这里满山都是殷红的柿叶,听到的是四面萧萧的清风。看镜中容颜渐老,感叹自己功名无成,明亮的月亮映照下秋季银河的景象。哪里有这样的山间隐居,和你一起高枕而卧。

逐句剖析

"车尘马迹纷如织":车子扬起的尘土和马蹄留下的踪迹众多杂乱,像编织起来一样密集,

"羡君筑处真幽僻":我真羡慕你找到这样一个幽静偏僻的住处。

# 幽僻:幽静偏僻。

"柿叶一林红":这里满山都是殷红的柿叶,

# 柿叶:柿树的叶子,经霜即红,诗文中常用以渲染秋色。

"萧萧四面风":听到的是四面萧萧的清风。

"功名应看镜":看镜中容颜渐老,感叹自己功名无成,

# 功名应看镜:看镜中容颜渐老,感叹功名无成。语出杜甫《江上》“勋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看镜:照镜子,常暗喻镜中容颜渐衰之意。

"明月秋河影":明亮的月亮映照下秋季银河的景象。

# 秋河:银河。

"安得此山间":哪里有这样的山间隐居,

"与君高卧闲":和你一起高枕而卧。

# 与君高卧闲:《楚辞·九辩》有“尧舜皆有所举任兮,故高枕而自适”,是成语“高枕无忧”的出处,《世说新语·排调》载高灵与谢安语,谓谢安“屡违朝旨,高卧东山”,后人遂以“东山高卧”比喻悠闲隐居、不问世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菩萨蛮・过张见阳山居赋赠》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一首词。此词上片以“车尘马迹纷如织”的尘世喧嚣作衬,着力描绘友人张见阳山居“幽僻”之境,“柿叶一林红,萧萧四面风”的秋日景致更显雅致,字里行间满是对友人别墅的赞美,对这种清幽生活的向往之情毫无掩饰;下片由山居之景生发感慨,“功名应看镜,明月秋河影”暗喻世间功名利禄不过如镜中影、水中月般转瞬即逝,末句“安得此山间,与君高卧闲”直抒胸臆,尽显对官场斗争、人海沉浮的厌倦。全词借景抒情,看似是题赠友人的寻常笔墨,却在朴素语言中流露真挚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公元1679年(康熙十八年)三月十五,朱彝尊、陈维崧等与容若游西山,宿张纯修处。是年秋,张纯修已任阳江令。此词作于秋日,柿叶红透,秋风四起,故作期至晚为康熙十七年(1678年)。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赠友词。此词描绘对友人张见阳山居的赞美,表达了对官场斗争、人海沉浮的厌倦。全词借景抒情,看似是题赠友人的寻常笔墨,却在朴素语言中流露真挚情感。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安得此山间,与君高卧闲”两句是直抒胸臆。“安得”道出强烈渴望,与其说是想归隐此山,不如说是想逃离红尘喧嚣,这才是羡慕背后的真意,真挚又恳切。借景抒情:“柿叶一林红,萧萧四面风”两句写山居景色。“一林红”是眼底殷红柿叶的绚烂,“萧萧”是耳畔清风的声响。借景抒情间,山居之美愈发具体,也让羡慕多了几分实在的缘由。​

3. 分段赏析

上阙“车尘马迹纷如织,羡君筑处真幽僻”两句是对比描写。“纷如织”写出词人平日见惯的都市车马喧嚣,“真幽僻”则是友人山居的清幽。这对比里藏着真切羡慕,他见多繁华,却独羡这份山间宁静。​“柿叶一林红,萧萧四面风”两句是山居实景。“一林红”是眼底殷红柿叶的绚烂,“萧萧”是耳畔清风的声响。声色交织间,山居之美愈发具体,也让羡慕多了几分实在的缘由。​下阕“功名应看镜,明月秋河影”两句是由景生感。“看镜”暗叹时光与功业的虚浮,“明月秋河”的澄澈,恰是对功名利禄的无声否定,藏着对官场沉浮的厌倦。​“安得此山间,与君高卧闲”两句是直抒胸臆。“安得”道出强烈渴望,与其说是想归隐此山,不如说是想逃离红尘喧嚣,这才是羡慕背后的真意,真挚又恳切。

4. 作品点评

小词有景有情,借景抒情,看似常语,却见真情。纳兰性德虽身处高门广厦,内心深处“其于世味也甚淡,直视勋名如糟粕,势利如尘埃”。一位承平时代的贵公子,能有这般想法,古今难得。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篇一面表达了对见阳山居的羡慕之情;一面表达了视功名为虚幻,如同镜花水月一般;一面也表达了渴望归隐林下,过悠闲自适的生活。词质而显,但情深意切,不失为佳作。

现代学者张秉戌《纳兰词笺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龚自珍《已亥杂诗 111》

下一篇:清·黄景仁《买陂塘·登白纻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