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有丑好":事物的好坏优劣,
"各一姿状分":可以从它的外貌和形态上看出来。
"唯人即不尔":只有人却不是这样的,
# 不尔:不这样。
"学与不学论":品德的好与不好要根据他的学与不学来评判。
"学非探其花":学习不能停留于那些华而不实的表面东西,
# 探:此为采摘意。
"要自拨其根":而要抓住根本。
"孝友与诚实":孝顺父母,敬爱兄弟,以诚处事,以实待人,
# 孝友:孝顺父母,友爱弟兄。
"而不忘尔言":你们不要忘了这些言论。
"根本既深实":树根抓地很深,且十分牢固,
"柯叶自滋繁":枝干和叶子也会生长茂盛。
# 滋繁:滋生繁多。,柯:草木的枝茎。
"念尔无忽此":你们不要忽视了为父的训诫,
"期以庆吾门":期望你们将来能够光耀我家门庭。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诗,题材属于劝诫教诲类。诗中先指出万物美丑可从形态分辨,而人的好坏需看学识修养;接着强调做学问不能只看表面,要挖掘根本;随后叮嘱后辈保持孝友诚实的品德;最后以树根与枝叶的关系为喻,表明品德根基深厚,人生才能发展繁荣,表达了诗人对后辈成才、光耀门楣的期望。
2. 写作手法
对比:将万物通过外在姿状区分美丑,与判断人的好坏需看学习与否进行对比,突出人需通过学习提升修养的观点,引人深思。直抒胸臆:“孝友与诚实,而不忘尔言”直接表达对后辈品德方面的要求,情感真挚,教导明确。比喻:以“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比喻学习要深入本质;用“根本既深实,柯叶自滋繁”将品德根基比作树根,人生发展比作枝叶,生动形象地阐述道理,便于理解。
3. 分段赏析
“万物有丑好,各一姿状分。唯人即不尔,学与不学论”开篇对比万物与人,指出万物的美丑可从外在姿状区分,而人的优劣在于学习与否,引出后文对学习和品德的论述。“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强调学习不能浮于表面,要深入探究根本,点明治学的正确方法。“孝友与诚实,而不忘尔言”直接教导后辈要做到孝顺友爱、诚实守信,明确做人的基本准则。“根本既深实,柯叶自滋繁。念尔无忽此,期以庆吾门”以树的根本和枝叶为喻,说明品德根基深厚,人生就会像枝叶般繁荣,希望后辈牢记教诲,为家族增光。
4. 作品点评
《留诲曹师等诗》体现了杜牧作为长辈的良苦用心和作为文人的深厚素养。诗歌虽无华丽辞藻,但以质朴的语言、鲜明的对比和生动的比喻,清晰阐述了治学与做人的道理,具有很强的现实教育意义。其将抽象的道德和学习理念具象化,使后辈易于接受和践行,展现出杜牧在文学创作上务实且注重教化的风格,对研究唐代家庭教育和道德观念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