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u

朝代:唐作者:杜牧浏览量:1
yún
kuò
yān
shēn
shù
jiāng
chéng
shuǐ
qiū
měi
rén
chù
zài
míng
yuè
wàn
shān
tóu

译文

云烟将树林深深遮掩,满眼是碧蓝的秋水长天。美人今夜在何处游宴?只见明月高挂在万山之巅。

逐句剖析

"云阔烟深树":云烟将树林深深遮掩,

# 深:使动用法,即“使……深邃”之意。

"江澄水浴秋":满眼是碧蓝的秋水长天。

"美人何处在":美人今夜在何处游宴?

# 美人:比喻自己理想中的人。

"明月万山头":只见明月高挂在万山之巅。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有寄》乃唐代诗人杜牧所著。这首诗别具一格,前两句勾勒出一幅昼景,而后两句则描绘了夜景。乍看之下,二者似无紧密联系,然而,恰恰是这种时空上的跨度与转换,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诗人对美人刻骨铭心的思念,足见其日夜牵挂、魂牵梦绕。诗中第二、三、四句之间,呈现出显著的跳跃性。从“江澄水浴秋”这般宁静澄澈的秋景,诗人思绪陡然一转,发出“美人何处在”的深切追问,紧接着又突兀地引出“明月万山头”的画面。这三者看似彼此孤立,毫无关联。但实际上,这种看似“无所关联”的跳跃,却巧妙地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在这般跳跃之中,读者仿佛能够感知到,诗人心中的美人,恰似那被“澄江水”温柔“沐浴”的“秋”,周身散发着清丽爽朗的气质;又宛如那高悬于“万山头”的“明月”,面容姣好,令人心驰神往。此诗跳跃性的精妙之处便在于此,以独特的节奏与韵律,将诗人对美人的思念之情,以一种含蓄而又深刻的方式传递给读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怀人诗。描绘了秋日江烟浩渺、澄江映月的空寂图景,通过"云阔烟深"的苍茫意象与"明月万山"的永恒时空,营造出跨越山水阻隔的思念意境。诗中以"美人何处"的追问为线索,既展现了漂泊者的羁旅孤独,又暗含对理想中美好事物的追寻,将行旅之愁与精神向往熔铸为含蓄凝练的艺术境界。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全诗以秋江烟树、澄江明月等自然意象为载体,将对"美人"的深切思念与空寂秋景相融合。如"云阔烟深树"以苍茫云海暗示阻隔,"明月万山头"借皓月光辉寄托遥不可及的怅惘,景语即情语。虚实相生:前两句"云阔烟深树,江澄水浴秋"实写眼前实景,后两句"美人何处在,明月万山头"虚写想象中的情境。虚实转换间,既展现了诗人漂泊的羁旅实景,又构建出跨越时空的思念幻境。拟人:"云阔烟深树"以简笔勾勒苍茫秋景,"江澄水浴秋"则赋予江水以动态人格,仿佛江水在秋日中浣洗,使画面更具生命感。

3. 分段赏析

诗的前两句采用对句形式。虽说五言绝句通常不强制要求对仗,但此处以对句呈现,更显诗人锤炼词句的深厚功力。短短十个字,精妙绝伦,不仅勾勒出天空中云卷云舒的景象,描绘出地面上树木在烟霭环绕下愈发显得深绿的色调,还刻画了江水的澄澈以及秋日的清爽宜人。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深”与“浴”这两个动词(其中“深”由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深”字将烟雾缭绕致使树色愈发浓重的视觉感受,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浴”字则赋予“秋”以人格化特征,仿佛“秋”如同经过清澄江水的沐浴,尽显清丽脱俗之态。由此,古诗在炼句、炼字方面的精雕细琢可见一斑。后两句着重刻画诗人于清秋澄澈之境中,对美人萌生的深切思念。诗人以设问的口吻,发出“美人今在何处”的探寻,然而下句并未直接回应,仅呈现出眼前“明月万山头”的画面。这一巧妙处理,引领读者置身于独对明月、思绪茫茫的意境之中。美人踪迹缥缈难寻,为这一意境徒增了几分怅惘与凄凉。需知,古诗中的“美人”,并非仅指女性,亦涵盖那些拥有令诗人钟情的美好品德之人。此外,“明月万山头”一句,亦隐隐蕴含着美人或许就在这明月映照下的万山之中,却又渺茫难觅的意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暖酒》

下一篇:唐·李白《塞上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