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漾漾带山光":轻波荡漾的水面映射出四周山色,
# 山光:山的景色。,漾漾:水波飘荡的样子。
"澄澄倒林影":澄澈的泉水倒映着山间林木扶疏的姿影。
# 澄澄:澄澈的泉水。
"那知石上喧":不理会石上的喧闹纷乱,
# 喧:喧闹纷乱。
"却忆山中静":独自回忆着山中的静谧。
# 静:静谧。,忆:回忆。一作益。
中唐诗人
皇甫曾(?~785),唐代诗人。字孝常,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天宝进士第,安史之乱后避地吴越。代宗初任殿中侍御史,后坐事贬舒州司马,移阳翟令。他与兄皇甫冉齐名,并称“二皇甫”,成就略逊乃兄。其诗多赠别、感怀之作,尤善五言,为时人称赏。高仲武称其诗“体制清洁,华不胜文”。今传《皇甫曾诗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的诗,也是一首山水田园题材的诗。诗歌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细腻的观察,描绘了山下泉水的清幽景象与动静对比,既展现了自然之美,又寄托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人生哲思。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漾漾带山光,澄澄倒林影”中,“漾漾”描绘水波轻摇的动态,而“澄澄”则凸显泉水的清澈静谧。水面倒映的“山光林影”是静态的实景,但“倒”字暗含虚实交织——既指林木倒伏水面的实像,又暗示影像与实物形态的颠倒。通过动态的水波与静态的倒影对比,营造出空灵清幽的意境,为后文的情感转折埋下伏笔。虚实相生:前两句“漾漾带山光,澄澄倒林影。”对山下泉的倒影、水色进行工笔刻画,如“山光”“林影”是眼前实景。后两句“那知石上喧,却忆山中静。”的“山中静”并非当下所见,而是诗人对往昔山居生活的追忆或想象。这种虚境通过“却忆”二字被赋予情感温度,使客观物象成为主观心境的载体。通过意象的虚实转化,将自然现象升华为对生命哲理的思考。象征:诗人将自身仕途的忧患投射到泉水,赋予其“怀念山中静”的情感。泉水从山间到山下的“喧”与“静”,暗喻诗人从“渴望立功”到“倦于宦游”的心境转变。
3. 分段赏析
首句:“漾漾带山光”水面泛起轻柔的波纹,仿佛裹挟着山间的光色流动。诗人以“漾漾”二字勾勒出泉水舒缓的动态,既显其绵延不绝的形态,又暗含波光粼粼的视觉层次。山光并非单一色调,而是草木的青翠与岩石的黛色交织,随水波荡漾交融,形成流动的画卷。此句以水为镜,将静态的山色转化为动态的视觉体验,赋予画面灵动的生命力。第二句:“澄澄倒林影”清冽的泉水如明镜般澄净,倒映出林间疏朗的枝叶与斑驳的光影。一个“倒”字精妙传神:既指林木的形态被水面“倒置”呈现,又暗含自然之景与水中虚像的微妙呼应。水中的林影并非简单的复刻,而是光影交叠下虚实相生的艺术提炼。诗人以简练笔触捕捉光影变幻,既展现山泉的清澈质地,又赋予画面深邃的空间感。第三句:“那知石上喧”笔锋陡转,从静谧的倒影转向石上湍流的喧响。“那知”二字暗含意外之感,暗示诗人对自然规律的观察与思考——泉水奔涌至山下,撞击岩石激起声响,本是物理常态。此句以“喧”字打破前两句的幽寂,形成声景对比,为末句的感怀埋下伏笔,同时暗喻人生从清寂到纷扰的流转。结句:“却忆山中静”“却忆”二字点明情感投射,将泉水的喧响与记忆中的山间静谧相勾连。诗人借泉水的“喧”反衬对“静”的追慕,实为借物言志:山泉从幽谷到喧壑的轨迹,隐喻自身从隐逸到仕途的际遇。大历年间社会凋敝,文人普遍怀有遁世之思,此句以泉喻己,既流露对宦海浮名的疏离,又暗含对精神原乡的坚守,含蓄传达出时代背景下士人的矛盾心境。
4. 作品点评
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中,山水意象常被赋予人文精神内涵。学者普遍认为,自然景观不仅是审美客体,更是士大夫精神世界的具象化呈现。诗人在山水观照过程中,往往通过自然物象反观内心世界,在自然与心灵间建立双向互动,以此实现庄子提出的”天人合一“哲学理念。以皇甫曾的创作实践为例,其五言绝句虽篇制简短,仍延续了这一古典诗学传统,将创作主体的人格特质投射于自然景物描写之中。
上一篇:唐·皎然《答李季兰》
下一篇:唐·杜牧《叹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