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水调歌头·仇二以湖湘道远且怜余病劝勿往词以谢之

朝代:清作者:黄景仁浏览量:2
shì
jūn
shuō
jūn
liú
bǎi
nián
guò
ěr
xíng
qiú
qiě
nài
cán
gēng
lěng
zhì
hái
shòu
xiǎo
fēng
cán
yuè
de
shí
nián
yóu
ruò
dài
jià
bái
rén
zài
zhù
huān
dàn
jiá
càn
dēng
lóu
suī
ruò
bèi
bào
jīn
chóu
yuè
míng
qiān
qiě
sāo
juàn
xià
dòng
tíng
zhōu
xiào
jūn
fān
shì
qīng
qiū

译文

我要跟你讲一件事,那就是你不要苦苦地劝我留下。人生百年的光阴如白驹过隙,我只想启行还有什么需求?姑且忍耐别人施舍的饭食,还要经受旅途的辛苦,换得十年游览。若要等待儿女婚事完毕,那衰年白发哪里会等待!高渐离击筑送荆轲表达了他送别友人的离愁,冯骥弹铗表达了他生活穷困、求助于人之愁,王粲写《登楼赋》抒发了他的思乡之愁。我虽然不及这些人,但我的胸怀中也有许多古今的忧愁。此一去有明月千里相照,我将携一卷《离骚》,伴随行船直下洞庭湖。我大笑着告别你,扬帆远去似要冲向清朗的秋空。

作者介绍

清代诗人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黄景仁以诗名世,与洪亮吉、孙星衍、赵怀玉、杨伦、吕星垣、徐书受并称“毗陵七子”。其诗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的情怀。另作有一些爱情诗,缠绵悱恻;有些诗慷慨豪迈,如《少年行》等;刻画山水景物或人情事态的诗篇则写得细致生动。黄景仁亦有词名,长调多凄怆悲凉,其咏物词亦有特点。小令明白晓畅,亦多悲感凄凉之调,稍嫌直露。有《两当轩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乾隆三十四年,黄景仁乡试落第、生计艰难之际,应浙江观察潘恂的邀请,到了杭州。他与友人郑虎文、仇丽亭等,徜徉湖光山色之间,诗酒唱和。居住月馀,他提出母老家贫,居无所赖,将游四方,觅升斗为养耳(左辅:《黄县丞状》),准备谒见湖南按察使王太岳,寻求出路。友朋一再劝阻,他在《思旧篇》中回忆道:我时抱病将远游,公等苦为狂奴忧。这首词就是谢绝他们的好意,决意奔赴湖南而作。仇二即仇丽亭,杭州人,作者好友。他在《寄丽亭》诗中自注云:君门前桥名一桥。余之武林,每舣舟焉。一事与君说,君莫苦羁留,与小序相应,直截了当,揭出作词本旨在于谢绝友朋劝告,决心远赴湖湘。下面就他们的劝说作回答。百年过隙驹耳,行矣复何求回答怜余病。时光匆匆逝去,人生百年,如白驹过隙。有病在身,更应抓住时光,及时追求,怎能因此止步行矣复何求有义无反顾的气概。且耐残羹冷炙,还受晓风残月,博得十年游,则是回答湖湘道远问题。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这里用个耐字,意味深长:为了改变自己的坎坷境地,可以含垢忍辱。柳永《雨霖铃》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里的还受晓风残月,意蕴是:为了壮游,愿意忍受与亲朋的分离,忍受别离后的相思,忍受一路风霜雨雪的侵袭。反之,如果因病因远而蹉跎岁月,象东汉时向长(子平)等到男女娶嫁既毕,遂肆意与同好,俱游五岳名山(《后汉书逸民传》),恐怕是时不待人,早生华发了。向子平是有名的高士,备受文人雅士的称赏。词人一反传统用意,表达了积极奋发的意气。上片回答友朋劝阻,平平道来却颇有深意。下片开头提到历史上的三个人物,即高渐离、冯驩和王粲。离击筑,战国时代的高渐离,为挚友荆轲复仇,秦王弄瞎了他的眼睛。他以铅置筑内,在为秦王演奏时,乘机击秦王,未中,被杀。词人对高渐离反抗强暴的精神表示赞赏。驩弹铗是讲冯驩弹铗的事。战国时孟尝君的门客冯驩,三次弹铗,长铗归来兮,食无鱼,长铗归来兮,出无车,长铗归来兮,无以为家。他的要求一一得到满足后,为孟尝君市义、复位、立宗庙于封地,营狡兔三窟,万无一失。词人借此表示向往士为知己者用的佳话,希望得到赏识,实现抱负。粲登楼指王粲登楼作赋,抒发忧国、忧民、怀才不遇之感。王粲的形象正是作者的写照。仆虽不及若辈,颇抱古今愁,总束一句,追踪古人,思展宏图。而远赴湖湘,谒见湖南按察使王太岳,正是为了实现这样的愿望。如果说上片是多侧面的展开,惜时、求仕、远游,而在下片,则集中理想的追求。用古人古事来表达,一是为了含蓄,二是在于带有豪言壮语性质。回答了友人的劝说,抒发了自己的情志,兴高采烈,想象在明月之夜,手把《离骚》,直下洞庭。大笑揖君去,帆势破清秋,如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湖湘是屈原放逐沉江之地,《离骚》是屈原伤时感世、充满爱国激情的千古名作。直下湖湘,自然想到屈原,写得自然,又符合诗人气质。仆虽不及若辈,颇抱古今愁是理性的议论,是形象的刻划,互相映照,相得益彰。词人一生困顿,贫寒相继,但雄心不改,欲与历史人物相颉颃,大笑揖君去,正是表现此种壮志豪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归庄《观田家收获》

下一篇:清·龚自珍《已亥杂诗(其十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