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án
zhū

朝代:唐作者:韦应物浏览量:1
qiū
cǎo
shēng
tíng
bái
shí
yuán
zhū
xiāng
jìn
gāo
zhāi
shì
jiāo
shàng
shī

译文

白露时节秋草长满庭院,我更加思念诸弟。整日在高斋无事可做,于是在芭蕉叶上独自题诗消遣。

逐句剖析

"秋草生庭白露时":白露时节秋草长满庭院,

# 白露: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每年九月八日前后。

"故园诸弟益相思":我更加思念诸弟。

# 诸弟:作者诸弟居长安故园。其怀诸弟诗,集中近二十首,可知其手足情深。,故园:作者故园当在长安韦曲,位于杜陵之侧。其《寒食寄京师诸弟》诗云:“杜陵寒食草青青”。

"尽日高斋无一事":整日在高斋无事可做,

# 高斋:指作者闲居处。

"芭蕉叶上独题诗":于是在芭蕉叶上独自题诗消遣。

# 芭蕉:古人多于芭蕉叶上书写,僧怀素即植芭蕉以练字,又芭蕉心为愁之象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闲居寄诸弟》是唐代诗人韦应物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前两句点明时间和地点,渲染凄冷伤感的氛围;后两句写思念诸弟,在芭蕉叶上题诗。全诗通过描绘秋日庭院的萧瑟景象和诗人在高斋无事时的孤独活动,表达了对远方兄弟深切的思念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时期山水田园派诗人

韦应物(735?~790?),唐代诗人。字义博,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韦氏世为三辅名族,天宝时,为玄宗侍卫。后为滁州、江州刺史及左司郎中,官至苏州刺史。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韦应物诗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山水田园诗,与陶渊明并称“陶韦”,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王孟韦柳”。其各体皆擅长,但以五言古体成就最高。风格恬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白居易称其“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代表作品有《采玉行》《夏冰歌》《滁州西涧》等。有《韦苏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是韦应物在滁州任刺史期间(公元783~785年)所作。作者僻居滁州时,通过描绘秋日庭院的萧瑟景象和诗人在高斋无事时的孤独活动,表达了对远方兄弟深切的思念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闲居寄诸弟》是唐代诗人韦应物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抒情诗。这首诗以白露时节秋草满院的清冷氛围为背景,通过描绘秋日庭院的萧瑟景象和诗人在高斋无事时的孤独活动,表达了对远方兄弟深切的思念之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中“秋草”与“白露”是秋日物候,既点明时节,又以草色衰败、白露凝寒的视觉与触觉感知,营造出庭院萧瑟的意境。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秋草生庭白露时,故园诸弟益相思”直接点明季节与情感,“秋草”“白露”更加形象的体现出秋天的清冷,为下文抒别情离思定下基调。传递出诗人的孤寂与对亲情的渴望。以“秋草生庭白露时”开篇,将南朝谢惠连《捣衣》中“白露滋园菊”的清冷意境转化为更具生活庭院的场景。不同于谢诗借秋菊白露抒思妇闺怨,韦诗通过“秋草侵阶”的荒芜细节,将物候变迁与手足相思紧密绾合,使节气感知具象为庭院苔痕呈现出来,白露与凝寒的接触,形成萧瑟的意境。与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手法相似,将家国情怀收束为“故园诸弟”的抒情,展现中唐文人从宏大叙事向生活化抒情的转向。后两句“尽日高斋无一事,芭蕉叶上独题诗”则通过在芭蕉叶上题诗的细节,“独”字的运用更突现思弟心情之急,更见情深意长。诗中“芭蕉叶上独题诗”的细节,“芭蕉题诗”一句画龙点睛,表达出一种生活化的细微感触和情怀。怀素“种蕉万株以叶代纸”的书写传奇,与戴叔伦“自剪芭蕉写佛经”共同构建起芭蕉作为物质载体与精神寄托。韦应物选择在芭蕉叶而非常规纸张上题诗,既暗含对怀素艺术精神的追慕,更以植物载体的易朽性隐喻思念的绵长。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语言质朴平实,情感真挚动人,体现了韦应物诗歌淡泊自然的艺术风格,用琐屑细致的描写手法来表达自己深沉的思想情感,没有磅礴的气势,没有华丽的语言修饰,却以微小的细节和平淡中见真知打动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佳节易思亲,闲时亦易思亲。此诗即写高斋无事而思诸弟,无聊赖时则于芭蕉叶上题诗。相思之状溢于言表。

现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林东海《中国古代诗歌精华上》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西施《西施诗》

下一篇:唐·裴度《夏日对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