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āng
guī
jiù
shān
liú
bié
mèng
jiāo

朝代:唐作者:鲍溶浏览量:1
rèn
xiàn
qiǎo
lún
liàng
zhōng
pín
qián
zhě
yàn
gēng
qīn
jīn
lái
qiān
wài
xīn
zài
shēn
yōu
yōu
xīn
wéi
yuàn
cái
rén
cán
sāng
néng
cháng
zhuó
xīn
fàn
chǐ
shuí
jiàn
yīn
qín
bié
jūn
guī
gēng
chí
huǒ
shāo
chē
lún

译文

想要砍木材手中却无刀斧利刃,想捉鱼虾又没有渔网鱼具。我怎么这般不自量力,自找麻烦受此行路途中的清贫。原来的我不厌倦耕作,因为可以享受每日承欢娘亲膝下的温馨。如今呆在这这千里之外的地方,我的心却不在这里。那一片悠悠慈母之心,只希望她一切如我所愿健康无恙。小小的桑蚕吐的丝能没有多少,却可让我们的衣服常常换新。就如蚕而儿一样仅仅一顿饭的需索却吐出蚕丝造福与人,谁见过世上如母亲这般不求回报的人。罢了罢了,我还是告别朋友回去耕田,把行路的车子拆去轮子当做柴薪。

逐句剖析

"择木无利刃":想要砍木材手中却无刀斧利刃,

"羡鱼无巧纶":想捉鱼虾又没有渔网鱼具。

# 纶:钓鱼的丝线。

"如何不量力":我怎么这般不自量力,

"自取中路贫":自找麻烦受此行路途中的清贫。

"前者不厌耕":原来的我不厌倦耕作,

"一日不离亲":因为可以享受每日承欢娘亲膝下的温馨。

"今来千里外":如今呆在这这千里之外的地方,

"我心不在身":我的心却不在这里。

"悠悠慈母心":那一片悠悠慈母之心,

"惟愿才如人":只希望她一切如我所愿健康无恙。

# 愿:祈愿,希望。,惟:唯一,只。

"蚕桑能几许":小小的桑蚕吐的丝能没有多少,

"衣服常著新":却可让我们的衣服常常换新。

# 著:一作着。

"一饭吐尺丝":就如蚕而儿一样仅仅一顿饭的需索却吐出蚕丝造福与人,

# 吐尺丝:此以蚕食桑叶而为人吐丝作比喻。

"谁见此殷勤":谁见过世上如母亲这般不求回报的人。

"别君归耕去":罢了罢了,我还是告别朋友回去耕田,

"持火烧车轮":把行路的车子拆去轮子当做柴薪。

# 烧车轮:表示不再出仕求官。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将归旧山留别孟郊》是鲍溶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开篇以形象比喻,生动展现追求目标时因方法不当而徒劳无功的困境,深刻反思自己外出闯荡却陷入窘迫的抉择;继而通过今昔场景的强烈对比,深情追忆曾经辛勤耕作、与家人朝夕相伴的温暖时光,反衬当下漂泊异乡的身心疲惫;随后以细腻笔触刻画母亲默默奉献的形象,将母爱比作春蚕吐丝,不求回报却无微不至;最后以极具张力的意象,毅然表达告别友人、回归田园的坚定决心。全诗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挚动人,既有对人生道路的深刻思考,也饱含对亲情的深切眷恋,更彰显了对返璞归真生活的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诗人

鲍溶(?~?),唐代诗人。字德源,自称“楚客”。早年北游太原,后游宣州、越州。元和进士,仕宦不显。一生漂泊四方,穷愁潦倒,终客死异乡。诗论家张为的《诗人主客图》尊其为“博解宏拔主”,将其与“广大教化主”白居易、“高古奥逸主”孟云卿、“清奇雅正主”李益、“清奇僻苦主”孟郊、“瑰奇美丽主”武元衡并列为“六主”。其诗多怀古感兴、道途旅思之作。代表作品有《怀仙二首》《将归旧山留别孟郊》。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本诗写于鲍溶离乡远行之时,标题中“将归旧山”与“留别孟郊”的双重意涵,既流露着对故土的深切眷恋,也暗含着与诗人孟郊之间的交游情谊。诗中“今来千里外,我心不在身”的直白倾诉,印证了中唐文人常常面临的困境——在仕宦漂泊的生涯与难以割舍的亲情之间,难以从容抉择,字里行间满是这种两难之下的复杂心绪。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游子思亲与母爱的五言古诗,也是一首隐逸诗,借游子在外的困顿处境与母亲在家的辛勤劳作景象写出了漂泊者对亲情的深切眷恋,以及慈母对子女“才如人”的殷切期盼与默默付出。

2. 写作手法

用典:“羡鱼无巧纶”化用《淮南子》中“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以无渔具羡鱼喻自身谋生无术的困境;末句“持火烧车轮”则暗合邵平种瓜典故,邵平本秦时东陵侯,秦亡后隐居种瓜,诗人以火烧车轮的急切,表达渴望摆脱困境、归乡躬耕与亲人团聚的迫切心情。

3. 分段赏析

开篇以“择木无利刃,羡鱼无巧纶”两个具象场景起兴,用想砍木却缺锋利工具、想捕鱼却少精巧钓丝,隐喻自身追求理想却能力不足、准备匮乏的困境。“如何不量力,自取中路贫”则以自责式反问收尾,直白点破因高估自身、贸然行事,导致人生半途陷入困窘的处境,奠定全诗自我反思与悔恨的基调,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推向读者眼前。“前者不厌耕,一日不离亲”回溯往昔,描绘自己曾安于农耕、与亲人朝夕相伴的生活,字句间流露出对平淡却温暖时光的眷恋;“今来千里外,我心不在身”笔锋陡转,写当下远离家乡、漂泊千里,身心俱疲且魂不守舍的状态,凸显出漂泊者无根的迷茫与对故土亲情的深切思念,将情感从自我批判转向对亲情与安定生活的渴望。以“悠悠慈母心,惟愿才如人”深情勾勒慈母期盼子女成才的拳拳心意,语言质朴却饱含力量。“蚕桑能几许,衣服常著新”进一步刻画母亲为子女操劳的细节:即便家中养蚕植桑收益微薄,仍竭尽全力让孩子衣着常新,通过生活琐事的描写,将母爱的无私与坚韧具象化,既展现母亲的辛劳,也暗含诗人对自身未能尽孝的愧疚,使情感表达更加细腻深沉。“一饭吐尺丝,谁见此殷勤。别君归耕去,持火烧车轮”:诗人以“一饭吐尺丝”比喻母亲如蚕吐丝般,将心血凝聚在每一顿饭食、每一缕衣料中,却鲜少有人看到这份默默付出的“殷勤”,再次强化对母爱的歌颂与叹惋。尾句“别君归耕去,持火烧车轮”陡然迸发决绝之意,“持火烧车轮”以夸张而震撼的意象,表明诗人毅然放弃漂泊、决心归乡躬耕、陪伴亲人的强烈愿望,将情感推向高潮,既回应开篇的困境反思,也以炽热的收尾传递出回归本真生活的坚定信念。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章孝标《长安秋夜》

下一篇:唐·刘允济《咏琴》

猜你喜欢